作为一名消化科医生,我常常在门诊中对患者说:"胃癌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它往往是从胃黏膜反复损伤开始,一步步演变而来的。" 这个过程,就像一件坚固的铠甲逐渐被锈蚀、穿透——而这座铠甲,就是我们的胃黏膜。
301医院消化内科王志强主任
胃黏膜是胃壁内侧的第一道防线,能抵抗胃酸、消化食物、防御感染。然而,当它长期遭受攻击,就会逐步发生不可逆的病变,甚至走向癌变。医学上通常将其演变过程概括为以下阶段:
1. 非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
这是最初的警报。胃黏膜处于“充血红肿”状态,可能由饮酒、辛辣食物、药物或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
好消息是: 此阶段病变可逆,及时干预几乎不会癌变。
2. 萎缩性胃炎
胃黏膜因反复炎症开始变薄,分泌胃酸的腺体减少,胃功能明显下降。
请注意: 此阶段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 “癌前病变” !但与普遍认知不同,不是所有萎缩性胃炎都会癌变,其风险与病变范围、程度密切相关,整体比普通人高约3-5倍。
3. 肠上皮化生(“肠化生”)
胃黏膜细胞逐渐被类似肠道的细胞替代,属于一种异常修复。
危险信号: 肠化生可分为不同类型,其中不完全型肠化生癌变风险较高。
4. 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
这是最关键的癌前最后一步!细胞形态和结构发生异常,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
重要数据: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年内癌变率可达10%-20%,必须立即进行临床干预(如内镜下切除)。
5. 胃癌
最终阶段,异常细胞突破基底膜,形成浸润癌。
为何说“胃癌是吃出来的”?
本质上是指不良饮食习惯(如高盐、腌制食品、吸烟酗酒)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持续破坏胃黏膜。黏膜在反复“损伤-修复-再损伤”的过程中,细胞基因发生突变,就像木头反复受潮、发霉,最终腐烂。
如何阻断这条癌变之路?
胃癌的发展是一个漫长且可防、可控、可干预的过程。保护好您的胃黏膜,就是预防胃癌最根本的方式。千万不要等到出现症状才就医——那时,铠甲可能早已破损得太深。
下一篇:肛瘘的那些事儿:详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