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突出到胃腔内的隆起状病变,多数为良性,但部分类型(如腺瘤性息肉)存在癌变风险,从息肉发展为胃癌平均需 5-10 年。我国胃息肉检出率约 10%-15%,40 岁后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60 岁以上人群检出率超 25%。扬州华东慧康医院消化内科门诊数据显示,约 80% 的患者因早期无症状忽视检查,部分患者甚至在息肉已出现癌前病变时才就诊,增加了治疗难度。今天从诱因、症状、治疗三方面科普,帮大家科学守护胃部健康。
一、诱发胃息肉的 3 类核心因素
胃息肉的形成与 “胃黏膜长期刺激 + 细胞异常增殖” 密切相关,日常习惯是主要诱因:
饮食结构失衡是首要诱因。长期高盐饮食(每日盐摄入超 6 克)、频繁食用腌制食品(如咸菜、腊肉)、油炸烧烤类食物,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黏膜反复损伤修复,增加息肉形成风险;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每日<25 克)会减缓胃蠕动,食物残渣长期滞留胃内,加重黏膜刺激;过量饮酒(每日超 200ml 白酒)会破坏胃黏膜屏障,诱发慢性炎症,临床数据显示,长期高盐饮食人群胃息肉发病率是清淡饮食者的 2.8 倍。
幽门螺杆菌感染加速病变。幽门螺杆菌是唯一能在胃内生存的细菌,感染后会释放毒素破坏胃黏膜,引发慢性胃炎、胃溃疡,炎症长期刺激胃黏膜,会导致黏膜细胞异常增殖形成息肉(尤其增生性息肉)。我院消化内科统计,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息肉检出率是未感染者的 3 倍,且感染时间越长,息肉癌变风险越高,感染超 5 年者腺瘤性息肉发生率增加 20%。
体质与疾病因素埋下隐患。胃息肉有一定遗传倾向,家族中有胃息肉或胃癌病史者,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 2.5 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化生患者,胃黏膜修复能力下降,细胞增殖易出现异常,息肉发生率超 30%;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的人群,胃内胃酸分泌减少,胃内环境改变,也可能增加胃息肉形成风险,服药超 1 年者需定期检查。
二、胃息肉的 4 个典型信号
多数胃息肉早期无症状,出现以下表现需警惕:
- 上腹部隐痛不适:早期最常见信号,疼痛多为间歇性隐痛、胀痛,进食后或空腹时加重,部分患者伴随嗳气、反酸,易被误判为 “胃炎”“胃溃疡”,但胃息肉引发的疼痛多无明显规律,且服用胃药后缓解不明显;
- 食欲下降伴体重减轻:息肉影响胃动力与消化功能,患者会出现食欲突然下降,吃少量食物就觉得腹胀,长期如此会导致体重缓慢下降(每月减重超 2 公斤),若息肉为腺瘤性且已出现轻度癌变,体重下降会更明显;
- 黑便或大便潜血阳性:息肉表面破损出血时,血液经消化道消化后会形成黑便(柏油样便,发亮、黏稠),出血量较少时仅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需化验发现),易被忽视或误判为 “消化道溃疡出血”;
- 恶心呕吐:较大的胃息肉(直径>2 厘米)若堵塞胃幽门或贲门,会影响食物排空,导致进食后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偶带血丝,这类情况多提示息肉已较大,需紧急干预。
三、及时治疗:防癌变的关键
扬州华东慧康医院强调,胃息肉治疗需 “早发现、早切除”,避免癌变风险:
- 息肉切除:直径<0.5 厘米的无症状增生性息肉,可每 6-12 个月复查胃镜观察;直径≥0.5 厘米或腺瘤性息肉,需在胃镜下微创手术切除(如氩离子凝固术、黏膜切除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 1-2 天即可出院,切除标本需做病理检查,明确是否癌变;若息肉已出现早期癌变,需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进一步扩大治疗范围。
- 术后复查:腺瘤性息肉患者术后 1-2 年需复查胃镜,若未复发,可延长至每 3-5 年复查一次;多发息肉或有癌变倾向者,需缩短复查间隔,避免漏诊复发息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需规范杀菌治疗(如四联疗法),减少息肉复发风险。
- 日常预防: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盐、腌制、油炸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如菠菜、西兰花)和水果(如苹果、猕猴桃),补充膳食纤维;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规律作息;40 岁以上人群(尤其有胃病史或家族史者),建议每 2-3 年做一次胃镜检查,早发现、早干预。
若出现上腹部疼痛超 2 周不缓解、黑便、体重莫名下降等症状,别再自行服用胃药,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通过胃镜检查明确诊断。别让 “无症状” 的胃息肉拖成癌症,早筛查、早切除才能守护胃部健康与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