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又到了品尝大闸蟹的黄金季节。这膏满黄肥的时令美味,是许多家庭餐桌上的“重头戏”。大闸蟹虽鲜美,食用时却藏着不少健康学问。如何既能一饱口福,又能守护健康?下面,我们就从大闸蟹的营养、吃法、食用禁忌等方面,讲讲吃蟹的“宜”与“忌”。
大闸蟹营养好
优质蛋白质丰富
蟹肉是极佳的动物蛋白质来源,其蛋白质含量高达15%~20%,且氨基酸模式接近人体需要,消化吸收率高,对维持老年人肌肉力量、预防肌少症有重要意义。
矿物质多样
大闸蟹富含钙、铁等矿物质。钙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铁参与血红蛋白合成,对预防老年人常见的缺铁性贫血有帮助。
含多不饱和脂肪酸
蟹肉,尤其是蟹黄和蟹膏中含有一定量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这类欧米伽-3脂肪酸对降低炎症反应、维护大脑和视网膜功能、调节血脂有益。
维生素助力代谢
蟹黄和蟹膏含有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E等,维生素A可以保护视力,B族维生素在能量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维生素E则是重要的抗氧化维生素。
吃蟹“宜”做好5点
1.宜洗净
大闸蟹生活环境复杂,体表、鳃、胃肠可能携带细菌、寄生虫囊蚴。
烹饪前,需用硬毛刷在流动水下刷洗,特别是腹部、钳子和关节处。蟹脐处更要反复冲洗。
2.宜煮透
烹饪大闸蟹时必须彻底蒸熟煮透,水开后至少再煮15~20分钟,直到蟹壳完全变红、蟹肉紧实不黏壳。切忌生食、醉食或食用半生不熟的螃蟹。
3.宜去净“边角料”
大闸蟹的部分器官藏污纳垢或性质寒凉,食用前一定要去除。
蟹腮,位于蟹身两侧,呈眉毛状,是呼吸器官,易积累污物,必须摘除;蟹胃,在蟹黄中呈三角包状,内有排泄物,需挑出丢弃;蟹心,藏在蟹身中央,呈六角形,性寒,建议去除;蟹肠,从蟹胃延伸至蟹脐的一条黑线,含排泄物,需剔除。
4.宜现做现吃
大闸蟹最好现做现吃,煮熟后存放时间越长,细菌繁殖风险越高。
若实在吃不完,需密封后冷藏(不超过24小时),再次食用前必须重新煮沸10分钟以上,且不建议反复加热。
5.宜控制食量
老年朋友消化功能较弱,大闸蟹性寒且高蛋白,过量食用易引发腹胀、腹泻。需要控制食用量,且尽量避免同时食用其他高蛋白食物(如虾、肉),减轻肠胃负担。
以下人群慎吃蟹
高胆固醇、高脂血症患者
蟹黄和蟹膏中胆固醇含量高,食用后可能导致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升高,加重动脉硬化、冠心病等病情,这类人群应少吃或不吃大闸蟹。
脾胃虚寒者
大闸蟹性寒,脾胃虚寒的老年人(常有腹胀、腹泻、怕冷等症状)食用后易刺激肠胃,引发腹痛、便溏,建议忌口。
过敏体质者
部分人对大闸蟹中的蛋白质过敏,食用后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红疹、腹泻,严重时甚至引发呼吸困难,这类人群需避免食用。
痛风、高尿酸患者
大闸蟹属于中高嘌呤食物,痛风患者或尿酸偏高者食用后可能诱发关节疼痛,需严格限制。
肝肾功能不全者
大闸蟹的蛋白质和嘌呤需要肝肾代谢,肝肾功能较差的老年人食用后可能加重肝肾负担,影响病情稳定。
吃蟹巧搭配
1.吃蟹时搭配由姜末、醋调成的蘸料,既能去腥,又可借助姜的温热中和螃蟹的寒性,适合老年人。
2.避免用啤酒配蟹,啤酒含嘌呤较高,两者同服可能升高尿酸,增加痛风风险,可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少量饮用温黄酒。
3.吃蟹后若出现轻微腹胀,可喝一杯温姜茶或陈皮水,帮助消化。
小贴士
1.为什么吃蟹后会腹泻、长疹子?
腹泻多因螃蟹未煮熟、过量食用或本身脾胃虚寒所致;长疹子属于过敏反应,螃蟹中的蛋白质被人体免疫系统误判为“异物”,引发组胺释放,导致皮肤过敏,严重时需就医诊治。
2.螃蟹和柿子不能一起吃吗?
民间“蟹与柿子同食会中毒”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并非绝对禁忌。螃蟹性寒,柿子尤其是未成熟的柿子含有大量鞣酸,鞣酸与蟹肉中的蛋白质结合会形成不易消化的沉淀物,可能引起腹胀、腹泻。
建议两者间隔2~4小时食用,且每次吃柿子不超过1个,选择成熟的软柿子(鞣酸含量低),可降低不适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