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关节变形表现为十个指关节均变形,形成梭形关节,中间宽大,两端细长,屈伸受限,伴有明显疼痛(见附图),这些特征符合中医“梭形关节”之描述。
周某,女,51岁,农民,2021年11月21日初诊。
右指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困难3月加重1月,伴局部发凉、怕冷,夜间为甚。经按摩、理疗稍有好转,近一个月来症状加重,口服消炎、止痛类药物效果不明显。除上述症状外,还伴有纳差(与服止痛类药物有关)、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四肢乏力,二便正常,舌质淡,脉细略弦。
给予独活寄生汤加鸡血藤、附子、桂枝。药用:羌活、桑寄生、秦艽、防风、川芎、党参、杜仲、川牛膝各12g,细辛6g,当归、茯苓、熟地、生白芍各15g,炙甘草6g,鸡血藤20g,附子10g(先煎),桂枝10g,乌蛇20g,连服7服,辅以适当功能锻炼。复诊诉疼痛减轻,指关节活动较前好转,续上方15服,关节肿胀临床症状消失,遂以上方订制丸药内服三个月巩固,嘱继续功能锻炼,随访两年未复发。
本病以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为本,风寒湿邪外侵为标,独活寄生汤具有益肝肾、补气血、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作用。但该病病变部位在肩关节,且多有发凉、怕冷、得热则舒之感,故易肉桂为桂枝引药上行,加附子温肾散寒、祛风止痛,改独活为羌活以走上焦。鸡血藤为治疗该病的经验用药,具有行血补血、舒筋活络之功效,临床常用于风湿痹痛、手足麻木、肢体瘫痪等症,此药用量最多不超过30g,一般20g适宜,多则甘而涩,反而效差。
关节变形的病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气血运行不畅,血瘀阻滞: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瘀积聚,渐渐形成变形的梭形关节或屈曲畸形。 外邪侵袭,寒湿纠结:风寒湿邪多次侵袭局部,影响气血流通,导致经络阻滞,加重疼痛与畸形。 瘀血、寒湿相互作用:局部血瘀与寒湿病理产物交织,形成肿块压迫正常组织,激发免疫反应,进一步产生免疫复合体,加重病情。
病因稳定后,风寒湿邪长期滞留,血瘀难以排除,关节的形态和功能逐渐恶化,形成难以逆转的畸形。这一过程强调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襄阳中医经方家治顽痹特色
1. 以经方为主导 传统经典方剂在治疗策略中占据核心地位。《伤寒杂病论》提出的“桂枝白芍知母汤”“乌头汤”等,具有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的功效,能够改善血瘀阻滞,缓解关节疼痛与肿胀,从而阻止畸形的进一步发展。
2. 运用虫类中药的重要性 虫类药物如蜈蚣、土元、僵蚕、乌蛇、天龙、地龙等,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由于关节肿胀久经影响血液循环,局部瘀堵严重,虫类中药能有效清除血栓死血,改善局部血供,促进组织修复。
3. 治疗原则——缓而不急 传统治疗强调“缓治”,避免大汗法或汗蒸疗法,以免耗伤正气,加重病情。如张仲景所述,用纯中药丸剂“润物细无声”逐步驱邪。在本方案中,胡氏中医药丸“类风湿丹”结合温阳、调和、祛风、通络的药性,逐步驱除风湿邪气。
4. 一体化的毒邪清除和功能恢复 利用温阳通脉、活血祛风药物,加快血液循环,有效减轻轻度变形的疼痛与肿胀。对于重度变形患者,则配合专利丸“胡氏中医类风湿丹”系统清理病灶,逐步恢复关节的正常形态与功能。
经过系列中药治疗,患者的关节疼痛迅速缓解,屈伸度明显改善,肿胀减轻,畸形逐步修复。祛风除湿:驱除入侵的外邪,改善局部环境。 活血化瘀:清除血瘀,改善血液循环,为组织修复提供条件。 调和阴阳:温阳益气,增强正气,促进疾病康复。 逐步修复:采用缓和疗法,避免刺激加重畸形,为组织恢复提供稳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