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西药是救急,中医是调理。
但问题是,现在很多人都搞反了。
很多患者常年吃西药,将西药当作长期调理的药物,而对中药又不够耐心,吃了几天不明显就放弃了。
对焦虑、抑郁这些,一开始都不会直接推荐你去看西医精神科,除非真到了万不得已。
在这之前,你更应该考虑的是,是不是有什么压力或负担放不下。要知道,心病先用心药来医。
人体有一定的自愈能力,需要吃药的有两种人,哪两种?
一种是心里总是有事儿放不下的人,情绪得不到排解,早晚会郁积成病;
另一种是长时间身体不舒服,也不见好转的人,这说明他们的自愈能力已经不足以应对了。
抑郁症,表现也不一样。
有的抑郁症患者,外面冷,里面却热得不行,烦得不行。
这种情况得通阳气,或者温寒清内热,看具体情况。用药之后,如果气血变好了,人就会感觉轻松,吃饭也香了。
还有阴阳格拒的情况。
就是上下的气不通,身体里的路不通了,热就到处跑,肯定会表现在其它地方。
就可能迫汗外出,就可能口干喉咙干,面部发热,头面发热。
就可能全身燥热。
就可能大便便秘。
当然还有口干喉咙干,面红面热,总之身体是热像。
所以,经常需要寒药和热药一起用,比如栀子干姜这样的组合。还有半夏、黄连、黄芩、干姜这些,也是针对中焦寒湿和上焦热的情况。
把气养着,然后把气往外散,还得看寒重不重,需不需要祛寒和清理郁热。
要是不这么整,病还会往里面进。
等到里面热一直外出,消耗到身体空虚,脉就开始浮起来了。到那时候,就反过来了,把气往回收缩,往回收敛,但是要拖着气往回收。
要是能把“气”敛住,也还行。
只有身体里的“寒气”特别重,也就是到了三阴真寒,才需要扶阳损阴。
吴茱萸,就是典型的有破无补,间接扶阳。
附子、干姜,是直接扶阳。
如果阴浊上逆的厉害,不破阴不行,你直接扶阳,会出现阴包阳的格局,这样火气就被困在里面了,反而不好。
必须先破阴,扶阳才有效。
怎么看出一个大夫治这病行不行呢?
他得会看器质性心血管病,也得会调理功能性心血管病。
用中医的话说,就是得看得了少阳的证,也要会看厥阴的证。
为什么精神问题难治?
就是因为厥阴病本身就很复杂,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因为厥阴病本来就很难治,从古到今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