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医药医疗事业部 史天一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与中国残联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残疾人友好医疗机构建设的意见》,为我国残疾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注入新动能。建设内容涵盖三方面:一是树立残疾人友好理念,要求机构文化体现对残疾人的关心关爱与权益保障,职工规范明确服务态度、行为及用语标准;二是完善无障碍环境,按国家标准建设设施、保障信息交流无障碍、配备可租借设备并标注指引;三是优化诊疗服务,提供多渠道挂号、简化流程,且依托医联体提升服务连续性,助力残疾人随访、复诊与康复。这一政策的出台并非偶然,而是国家战略布局、社会需求升级与产业发展规律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将深刻重塑医疗健康产业格局,为医药企业开辟全新发展空间。
一、政策出台的多重背景
在国家战略层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残疾人列为重点保障人群,要求实现“健康公平”;党的二十大提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为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颁布实施,从法律层面确立了无障碍建设的国家战略地位,形成了“健康中国+专项立法”的双重政策保障框架。
市场需求方面,我国8591.4万残障人口与3.1亿老年人口构成了庞大的服务群体,其中肢体障碍者占多数,对康复医疗和无障碍设施需求迫切。随着老龄化加速,这一需求正以每年两位数增速扩张,推动康复医疗产业扩大规模,为政策落地提供了市场基础。
产业发展层面,无障碍技术已从传统辅具向智能化升级。视氪科技AI导盲系统、长木谷医疗骨科康复机器人等创新产品获得亿元级融资,标志着资本开始聚焦这一领域。同时,全国已组建1.8万个医联体,2024年,全国双向转诊人次数达3656.7万,较2023年增长20.6%,为政策实施提供了成熟的制度载体。
二、政策实施的深远意义
该政策的推出将从根本上破解残疾人医疗服务的核心痛点。长期以来,残疾人就医面临三大障碍:物理环境上,无障碍设施覆盖率不足;服务流程上,挂号难、转诊繁琐问题突出;技术支撑上,沟通辅助设备缺乏。政策通过强制标准建设无障碍设施、优化就医流程、推广辅助器具等措施,直击这些痛点。
在医疗体系优化方面,政策创新性地将建设工作纳入医联体框架,有助于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质的飞跃。依托医联体,通过专家下沉、预留号源和床位等机制,可以让残疾人患者从三级医院下转至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在社区”,享受更便捷的服务。
对产业发展而言,政策将催生千亿级市场机遇。根据全球无障碍市场数据推测,含无障碍设施、辅助器具、无障碍出行等在内,2025年中国无障碍整体市场规模或将达到1.4千亿元人民币,预计至2030年后向3千亿规模靠拢。受政策强度、需求集中度以及技术迭代速度影响,中国无障碍产业增速将显著快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中,智能辅具、远程康复、无障碍改造等细分领域增长潜力巨大,将推动产业从“低附加值制造”向“高技术服务”转型。
三、医药企业如何顺势而为
面对政策红利,医药企业可从三个维度构建发展策略。在硬件供给方面,可以与地方残联合作,提供从医疗护理到居家服务的全链条产品。企业可重点开发轻量化轮椅、智能助行器等适销对路的辅具产品,同时参与医疗机构无障碍改造工程。
技术创新领域,应聚焦智能康复设备与数字医疗解决方案。药企可联合科技公司开发适用于残疾人的远程诊疗平台,实现康复指导、处方流转等功能闭环。针对行动和沟通障碍,可布局脑机接口、手语识别、视障辅助等数字医疗工具,填补市场空白。
服务模式创新上,可探索“公益+商业”双轨制。一方面可参与“友好社区居家服务”类公益项目,通过线上线下募捐扩大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可开发针对残疾人的健康管理服务包,整合药品供应、康复指导、心理干预等增值服务,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政策春风已至,残疾人医疗服务市场正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医药企业应把握“健康公平”的政策导向,将社会责任与商业价值相结合,在产品创新、服务优化、生态构建上持续发力,不仅能分享千亿级市场蛋糕,更能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战略目标贡献重要力量,最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