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里的“小宇宙”:肠道菌群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与抑郁?
创始人
2025-08-29 12:42:23
0

我们常说“心情不好,吃不下饭”,但你可能没想到,反过来也可能成立:你肚子里的肠道菌群,正在悄悄影响你的大脑和情绪

重度抑郁症是一种非常复杂且令人痛苦的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对部分人效果有限。最近,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惊人的新线索:我们的肠道微生物组(肚子里数以万亿计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群落)可能在抑郁症的发病和治疗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这篇由重庆医科大学谢鹏团队发表的综述文章,就像一份“侦探报告”,详细梳理了肠道菌群如何作案(导致抑郁)、又如何被策反(用于治疗)的。

一、菌群如何“遥控”大脑?—— 抑郁症的“肠脑轴”之谜

想象一下,你的肠道里有一个繁忙的工厂(肠道菌群),它不断生产各种化学物质,并通过一条特殊的“高速公路”(肠-脑轴)与大脑总部进行通讯。

当这个工厂运转失调时(医学上称为“菌群失调”),就会向大脑发送一系列错误信号,从而可能引发抑郁:

  1. “ leaky gut”(肠漏):坏细菌增多会破坏肠道屏障,就像工厂的围墙破了,一些有毒垃圾(如LPS)会泄漏到血液里,引发全身性的低度炎症,这些炎症信号传到大脑,就会让人感到疲惫、情绪低落。

  2. 化学信使混乱:好的细菌能生产有益的“小分子”,比如短链脂肪酸(SCFAs)。它们就像是给大脑的“暖心快递”,不仅能抗炎,还能帮助合成让人感到愉悦的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血清素)(约90%的血清素是在肠道产生的!)和 GABA(让人放松)。

  3. 压力系统失控:肠道菌群失调会过度激活身体的“警报系统”(HPA轴),导致压力激素(如皮质醇)持续高水平,让人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

  4. 直接伤害大脑:上述所有混乱加起来,最终可能损害大脑神经细胞的生长和连接,影响大脑关键区域的功能。

(图1:肠道微生物组对抑郁症发病机制的影响)

二、如何“改造”菌群来治疗抑郁?—— 从吃益生菌到“粪菌移植”

既然肠道菌群这么重要,那我们能不能通过“改造”它来治疗抑郁呢?答案是:正在尝试!科学家们想出了很多脑洞大开的方法:

  • “增援”好细菌:直接补充益生菌(好的活细菌)、益生元(好细菌喜欢吃的食物)或后生元(好细菌产生的有益代谢产物)。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蔬菜、水果、全谷物)也是一种简单的饮食干预。

  • “直接换血”:这是一种更猛的方法——粪菌移植(FMT)。顾名思义,就是将健康供体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肠道内,重建一个新的、健康的肠道微生态。听起来有点重口味,但可能是最彻底的方法之一。

  • “精准打击”坏细菌:使用特定的抗生素噬菌体(专门感染并杀死特定细菌的病毒)甚至免疫疗法来减少那些捣乱的坏细菌。

这些方法的终极目标,都是让肠道这个“化工厂”恢复健康平衡,从而通过“肠脑轴”向大脑发送积极的信号。

(图2:抑郁症的潜在微生物群干预策略)

三、菌群和抗抑郁药:是敌是友?

目前,吃药仍然是治疗抑郁症的主流方式。但一个尴尬的问题是:为什么同样的药,对有些人有效,对另一些人却没效果?

肠道菌群可能就是那个“幕后变量”。它们和药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爱恨情仇”:

  • 药物影响菌群:抗抑郁药本身就能改变肠道菌群的构成,减少坏细菌,增加好细菌。这可能是它起效的途径之一。

  • 菌群“处理”药物:更神奇的是,你肚子里的细菌也会“吃”药!它们能通过自身的酶代谢、储存甚至转化药物。比如:

    • 生物转化:有些细菌能把没活性的药物前体变成有活性的,或者把有活性的变成没活性的。

    • 生物蓄积:有些细菌会直接把药“吃”进去存起来,影响药物到达大脑的浓度和时间。

    • 这个过程是高度个体化的,因为每个人的菌群组成都独一无二。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药效会因人而异。

甚至,有些本身对抑郁有益的“好细菌”也会代谢药物,这提醒我们:未来在使用“益生菌+药物”的 combo 疗法时,需要非常谨慎地选择菌株。

(图3:肠道微生物组在抗抑郁治疗策略中的作用)

未来与挑战:通往“精准精神医学”的道路

虽然前景令人兴奋,但要把这些发现变成每个患者都能受益的精准疗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 人和老鼠不一样:很多研究先在小鼠身上做,但小鼠和人的肠道菌群生态差异很大,结果不能直接照搬。

  2. 独一无二的你:每个人的肠道菌群都像指纹一样独特,未来的治疗需要高度个性化

  3. 看清每一个细菌:目前的研究大多把菌群看作一个整体。我们需要更强大的技术(如单细胞测序)去看清每一个细菌个体在做什么、和谁交流。

  4. 证明因果关系:现在很多研究只能证明菌群和抑郁“有关”,但还需要更多长期研究来证明“谁因谁果”,以及干预措施是否真的有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新药突破:无声的脊柱疼痛与皮肤... 在慢性疾病的治疗领域,香港生物制药公司阿克索(Akeso)再次带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该公司在两项三期...
医生告诫:糖尿病不想并发症,5...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
10个人中,1-2人有室性早搏... 在普通人群当中,室早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相关数据显示,大约有10%-20%的人可能有室早。当然,...
中国情人节,你吃巧果了吗? 今天是我国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或七巧节。七夕乞巧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女性穿针乞巧,后...
白酒立大功?调查发现:适量喝点...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
猪肺移植:器官短缺的未来解答? 你是不是也听说过,全球有成千上万的人在等待器官移植,但供不应求的情况非常严重?在美国,每天都有13人...
健康科普 | 请查收:一份给焦... 作为一名护士,我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近年来受焦虑困扰的人越来越多。许多患者因各种身体不适反复就医,却查...
“五招控五高”第二招——均衡营... 吃草还是吃肉?这是个问题! 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快餐和加工食品越来越常见,虽然能带来美味享受,...
痛到打滚?别让结石“堵”住健康... 45岁的王先生(化名),是一名货车司机,一向自觉身体硬朗。 可某天凌晨,一阵突如其来的剧烈腰腹痛将他...
原创 戈... 近段时间,NBA著名的无冕扣篮王阿隆戈登开启了他的年度中国之行。在前往上海为一则球鞋广告进行拍摄时,...
原创 男... 男人60岁退休后,打断腿都不要碰的八件事,谁碰谁愚蠢,进来瞅瞅吧: 1、不给好友做贷款担保。退休后,...
打虎!中央巡视组进驻期间,唐德... 政知见2025-08-29 11:16:55 编辑|余晖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8月29日消息: 贵州...
当病毒 “弃暗投明”:溶瘤病毒... 病毒是大家所熟知的,比如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它们常常让我们生病。但有一种溶瘤病毒,情况却有所不同。它...
如何激发孩子内驱力和专注力?成... 为什么孩子打游戏可以废寝忘食,而学习半小时就痛苦不堪?核心差异在于:游戏完美满足了人类与生俱来的自主...
甲状腺癌饮食 5 大高频问题 甲状腺癌确诊后,许多患者和家属都会陷入饮食选择的迷茫:含碘食物是吃还是不吃?术后康复期怎么补营养?长...
心梗离世的人日益增多?医生苦劝...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
性生活多少次最健康?哈佛研究:... 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发表在European Urology的一项大型前瞻性研究[1]发现:成年时期...
医生多次苦劝:停止长期食用红薯...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
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红薯?医生提醒...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
肚子里的“小宇宙”:肠道菌群如... 我们常说“心情不好,吃不下饭”,但你可能没想到,反过来也可能成立:你肚子里的肠道菌群,正在悄悄影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