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带娃去游乐场,看见一位妈妈蹲在地上,明明眼圈红得快哭了,却还笑着摸孩子的头:“妈妈不生气,是妈妈不好。”可旁边的娃还在撒泼打滚,把玩具扔了一地。那一刻我特别心疼这位妈妈,因为我也曾是这样“硬撑”的家长。
“再生气也不能对孩子发脾气”,这句话像紧箍咒一样套在很多父母头上。我们总觉得发脾气就是失职,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可谁也没说过,把火气憋在心里,对娃、对自己到底有多伤。
我家娃两岁那阵,有次把刚煮好的粥掀翻在地上,滚烫的米汤溅到我手上,我第一反应是跳起来想吼他,可脑子里立刻蹦出那句“不能发脾气”。我硬生生把话咽回去,转身去收拾,手指又疼又麻,眼泪控制不住往下掉。结果呢?娃以为我没生气,后来又把水杯倒在沙发上。更糟的是,那段时间我总觉得胸口闷,晚上睡不好,对娃的耐心也越来越少,明明想抱他,手却不自觉地僵硬——原来压抑情绪不是“为娃好”,而是把自己逼成了“定时炸弹”,还让娃摸不透边界。
孩子根本不怕家长“合理生气”,他们怕的是家长失控的样子。有次我家娃故意把绘本撕成碎片,我深吸一口气,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说:“妈妈现在特别生气,因为你把我们一起读的绘本弄坏了,这让我觉得之前陪你读书的时间都白费了。”我没吼他,也没憋着火,就这么把真实感受说出来。没想到娃愣了愣,后来主动跟我一起用胶带修补绘本,还说:“妈妈别生气,我以后不撕书了。”
我接触了很多早教专家才明白,“不发脾气”不是让家长当“无情绪机器人”,而是要学会“正确表达情绪”。你可以告诉孩子“妈妈现在很烦躁,需要冷静五分钟”,不是硬扛着说“我没事”;你可以跟孩子一起制定规则,比如“玩具扔地上会让妈妈生气,我们一起收拾好不好”,不是等情绪爆发了再吼他。孩子其实比我们想象中更懂情绪,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永远不生气的家长,是一个能教会他们如何面对情绪的家长。
现在再想起当初硬撑着不发脾气的自己,真觉得又傻又累。“不随便发脾气”和“不压抑情绪”并不矛盾,就像我们不需要永远对孩子微笑,也不需要永远对孩子忍耐。真正的好育儿,是我们能坦诚面对自己的情绪,也能教会孩子理解情绪。毕竟,一个能真实表达自己的家长,才能养出一个懂得如何面对情绪的孩子,这,比那句“再生气也不能对孩子发脾气”的“正确话”,重要多了。
你们有过硬撑着不发脾气的时刻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故事,咱们一起交流找到更适合自己和娃的育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