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何晓晓 唐东平
在祁东县白地市镇黄土岭村,有这样一位乡村医生,他扎根基层医疗卫生岗位25年,用青春与坚守,为村民筑起一道健康守护屏障,受到群众称赞。他,就是胡顺意。从青春岁月到渐生华发,他的足迹遍布黄土岭的每一寸土地。他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故事,在村民口中代代相传,成为乡村医疗最温暖的注脚。
初入杏林,矢志从医
胡顺意,今年47岁,中专文化,2000年开启乡村医生生涯。当时的黄土岭村,医疗条件简陋,村民健康意识淡薄,但胡顺意怀揣着对医疗事业的热忱,还有那 “守护乡亲健康” 的朴素心愿,毅然耕耘在这条充满艰辛的乡村从医路上,不离不弃。
成为乡村医生后,他迅速融入角色。每天,上门就诊的村民络绎不绝,半夜出诊更是常态。乡村的夜晚,或繁星满天,或风雨交加,只要村民一个求助电话,他便毫不犹豫起身,背起药箱出发。常常刚忙完一天诊疗,躺下休息没多久,又因患者需求重新出门,“忙” 成了生活最真实的写照。日常里,他几乎没睡过安稳觉,没有完整的节假日。胡顺意从未抱怨,他说:“乡亲们需要我,这是我的责任。”
2009年国家新医改推进,乡村医疗工作任务加重,胡顺意的担子更沉了。他不仅要做好日常诊疗,还坚持每两个月组织一次群众健康教育活动,每月用黑板报普及公共卫生知识与防病治病常识。简陋的黑板前,他一笔一划书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让健康理念慢慢在村民心中扎根。
守护健康,“医”心为民
为了2100多位村民高效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胡顺意每年都要多次逐一上门对接、完善信息。对于这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他做得细致入微。在组织给65岁以上老人定期做重点健康体检时,他及时将结果存档、反馈并处置,如同为老人健康打造 “晴雨表”“路线图”。他走遍村里每条小道,哪家老人有慢性病、哪家孩子体质弱,他都了如指掌。村民们常说:“胡医生比我们自己还清楚身体状况。”
今年春节前一天,忙碌一天的胡顺意刚要休息,就在半夜12点多,罗大爷肺气肿复发的电话打破宁静。他立刻备好医药,奔赴罗大爷家。经诊断、治疗,罗大爷脸色渐缓,可胡顺意还不放心。了解到罗大爷家仅他和上高中的孙子在家,生活困难、饮食难保障,他次日便为老人备好几个疗程药物,仔细叮嘱养病与饮食注意事项,连续一周上门复诊。在他照料下,罗大爷舒心过春节。家属买礼感谢,被他婉言谢绝:“救死扶伤是医生的本分,你们康复就是最好的礼物。”
去年夏天,村里的留守儿童小伟突然高烧不退,父母在外打工,家中只有年迈的奶奶。胡顺意接到电话后,顶着近40度的高温,赶到小伟家。检查发现小伟是急性扁桃体炎引发的高热,他立即进行物理降温并用药。考虑到老人行动不便,他每天早晚各跑一趟,监测体温、调整用药。三天后小伟退烧,他又特意打电话给小伟父母,详细说明情况,让在外的父母安心。奶奶要给他医药费和跑路费,他只收下了药钱,笑着说:“孩子没事就好,我多跑几趟不算啥。”
医者担当,爱民情怀
居民医保推行十九载,胡顺意和镇村干部走村串门宣传医保政策,成了政策 “宣传员”。他利用出诊,挨家挨户讲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好处,用唠家常方式,让村民理解参保意义。在他努力下,黄土岭村参保率始终超95%,有效缓解 “看病贵” 难题,为村民健康撑起 “保障伞”。
2023年秋收时节,村民周大妈在晒谷时突发脑溢血,送医后手术费需要数万元。周大妈儿子在外打零工,家境拮据,一时拿不出钱,急得直掉泪。胡顺意得知后,立刻赶到医院,一边安抚家属,一边帮着整理周大妈的医保材料。他想起周大妈年初参保时还念叨“怕用不上”,如今正是发挥作用的时候。他手把手教家属通过手机操作医保报销流程,又联系镇卫生院说明情况,协助申请大病医疗救助。最终,报销和救助加起来覆盖了大部分费用,周大妈顺利完成手术。出院那天,胡顺意买了一箱牛奶特意去看望了周大妈,他的儿子哽咽着说:“胡医生,要不是你劝我们参保,又帮着跑前跑后,我妈这病真不知道该咋办!”
儿童预防接种是农村卫生工作重点。胡顺意对全村新生儿普查登记、及时上报,建档、建卡率100%。每次接种,他亲自上门通知,接种后跟踪随访,村儿童接种率超98%。传染病预防宣传中,他把资料发至每家每户,确保家喻户晓,多年来,村里未出现一例传染病病例,守护了全村孩子的健康成长。
医术精湛,德医双馨
凭借多年实践与自学进修,胡顺意医术愈发精湛。这个村里的村民,一遇疑难杂症、老小身体不适、跌打损伤或慢性病,第一时间想到他。周边村医遇到棘手症状,也会向他求助。他成了乡村医疗的 “定心石”,用专业能力赢得百姓的信任。
去年深秋的一天,村民王婶总说头晕乏力,吃了不少药也不见好,去某医院检查几次,也没查出明确病因。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胡顺意,描述症状时提到“最近总觉得手脚发麻,蹲久了站起来眼前发黑”。胡顺意结合自己在进修时学到的贫血鉴别知识,仔细询问饮食情况,得知王婶为了省钱,常年吃得清淡,很少吃肉蛋。他推测可能是缺铁性贫血,建议她去做血常规检查,结果果然符合判断。他不仅开了补铁药剂,还列了一张详细的食疗清单,教王婶用自家种的黄豆、红枣搭配瘦肉煮粥,叮嘱她每周吃两次动物肝脏。半个月后,王婶头晕症状明显减轻,特意来道谢:“胡医生,你这本事真不比大医院差。我这病折腾了2个月,没想到吃你几副药,加几句嘱咐就治好了。”
从医25年,他始终急病人所急。风雨无阻、随叫随到,精心治疗、耐心护理,用药合理、收费亲民,甚至半夜出诊从不收出诊费。他以严格要求与崇高职业道德,扎根农村护佑健康,在村民心中树立起 “白衣天使” 的形象。
助力振兴,上门服务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胡顺意深知健康是村民致富的基础。村里的种植大户李建国,去年春天在果园修剪果树时不慎从梯子上摔下,导致腿部骨折。眼看正值果树授粉的关键期,李建国躺在家里急得团团转。胡顺意得知后,每天上门给他换药、做康复指导,还结合自己学到的农业知识,提醒他家人如何做好果树花期管理。在他的精心照料下,李建国恢复得很快,没耽误果园的农活。收获季节,李建国提着一篮水果来感谢,胡顺意笑着说:“你把果园打理好,多赚钱,就是对我最好的感谢。”
初心如磐,逐梦前行
工作之余,胡顺意从未停止学习。他刻苦钻研,积极参加培训,利用业余时间啃医学书籍,记满笔记,遇难题深究。凭借努力,他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证,业务水平与诊疗能力获群众与同行肯定,成为当地 “信得过的好医生”。未来,胡顺意说,他会继续在平凡岗位默默奉献。乡村医生的路,他会坚定走下去,任劳任怨,保障一方百姓健康安全。
作为乡村医生,胡顺意以最大热情投入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高尚医德、良好医风、过硬医术,让他成为群众疾苦的 “解铃人”、百姓安康的 “守护者”。他用25年光阴,诠释 “健康守望者” 的使命,愿以无私奉献,做百姓心中永远的白衣天使,为健康中国建设添上最朴实也最珍贵的一块砖。
来源:大众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