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身上长了几个像‘小红蜘蛛’的痣,手掌发红,而且最近有点食欲不振,是不是得了什么怪病?”60岁的王女士(化姓)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南京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
皮肤上的“微型雷达”
蜘蛛痣与肝掌的真面目
消化内科医学博士魏文娟接诊后仔细查体,发现王女士身上的“小红蜘蛛”并不一般:“这叫蜘蛛痣,是肝病的典型信号。”魏文娟拿出棉签轻轻压住红点中心——原本放射状的“蜘蛛腿”果然像被掐断了电源,瞬间消失。“看到没?这是因为蜘蛛痣的中心是一根扩张的小动脉,周围毛细血管跟着扩张,按压时血流阻断,皮疹就褪色了。”
进一步检查结果更让王女士心头一沉。乙肝两对半检查提示患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肝功能检查显示转氨酶轻度升高,腹部CT提示肝硬化、脾大、食管静脉曲张,胸腔积液;凝血功能提示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追问病史,王女士诉既往有乙肝病史,但未给予重视,也并没有进行规律的检查和治疗。
在门诊中,类似的疑问并不少见。这种被称为“蜘蛛痣”的皮肤异常,以及手掌大小鱼际处出现的红斑(俗称“肝掌”),其实可能是肝脏向你发出的“求救信号”。
魏文娟介绍,蜘蛛痣其实并非真的痣,而是一种特殊的毛细血管扩张症——中心是一个针尖大小的红色丘疹,周围伸出放射状的细小血管分支,形似蜘蛛的“脚”。它们好发于面、颈、前胸、上肢,常对称分布,数量可从单个至数百个不等。
肝掌则像手掌上的“警示灯”:双手大鱼际(大拇指根部)和小鱼际(小拇指根部)区域会出现片状充血,边界清晰,按压后褪色。
为啥肝脏出问题
皮肤先“告状”?
这要从肝脏的“代谢管家”角色说起。健康的肝脏能及时灭活体内多余的雌激素,蜘蛛痣的出现常与体内激素代谢异常或脏器功能损伤相关。当蜘蛛痣突然增多、范围扩大(如短期内从1-2个增至多个),或伴随皮肤黄染、尿色加深、腹胀腹水等症状时,需高度警惕肝脏病变——尤其是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导致肝功能减退的疾病,此时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能力下降,多余雌激素刺激小动脉扩张形成蜘蛛痣。
医学研究显示,肝硬化患者中约70%会出现肝掌,蜘蛛痣的出现则提示肝脏纤维化程度可能已达中重度。
但肝掌和蜘蛛痣并非肝病的专属体征!魏文娟提示:”妊娠期女性、青春期少女会因激素水平变化出现,雌激素水平升高导致血管扩张,也常出现生理性蜘蛛痣,多在一段时间后消退,无需担心。“
此外,类风湿关节炎、甲状腺功能亢进、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复方避孕药或激素替代治疗等也可能引发类似症状,需结合全身症状进一步排查。
从皮肤信号到肝脏健康
我们该做什么?
魏文娟建议,当皮肤出现不明原因的蜘蛛痣或肝掌,尤其是伴有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时,及时进行肝功能、病毒性肝炎、肝脏超声等检查。早期慢性肝病通过规范治疗可逆转,但若忽视信号,任其发展,有可能进展为肝衰竭甚至肝癌。
健康小贴士:
1、避免长期酗酒、滥用药物,减少肝脏负担;
2、慢性肝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及皮肤变化;
3、女性注意经期及孕期健康,定期体检;
4、当出现蜘蛛痣或肝掌,需根据自身情况初步评估,并交由专业医生做出判断。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雷达”,一颗小小的“红蜘蛛”或许正在提醒你:是时候给肝脏做一次“全面体检”了。关注身体发出的细微信号,才能为健康赢得先机。
名院名科——消化内科
南京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是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博士培养点,国家药物临床试验研究基地。
科室在长乐路院区及河西院区分别开设消化内科门诊、消化内镜诊疗中心和消化内科病区,共开放床位99张、胃肠镜机位11台、门诊诊室9间。科室年门诊量逾12万人次、年内镜量近5万例次,开展省临床重点专科要求的所有三四级内镜手术,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疾病为特色。
专家简介
魏文娟
南京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医师、医学博士,江苏省“双创博士”,江苏省预防医学会消化系统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主持南京市卫生科技发展项目1项;主持南京医科大学校基金1项;负责幽门螺杆菌开放性课题临床研究1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十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擅长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疗、胃肠镜技术及常见内镜下治疗。
↑↑↑
在线预约挂号
来源:消化内科
编排:刘春兴 张炜琳
校对:张艳 单申生
审核:袁捷 曹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