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的一些孩子:
他们或因父母离异、一方离世而“失亲”,
或在病痛与贫困的阴影下成长。
这些家庭变故如同沉重的枷锁,
常使稚嫩的心灵蒙上自卑、自闭的阴霾,
在成长路上步履蹒跚。
近日,两江新区妇联“爱心妈妈”团队和专业心理咨询师走进辖区困境儿童家庭,开展深度走访摸排,守护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案例一
小雨(17岁):父亲的早逝与母亲的残疾,让这个职校女孩早早背负了自卑的重担。她沉默寡言,与同学关系疏离,令母亲既尊重她的“安静”,又陷入深深的自责与忧虑:“孩子是不是自我封闭了?都怪我条件太差……”
心理咨询师李蓉走进小雨的世界,从爱好聊到生活,发现小雨并非完全封闭,她有信赖的朋友分享心事,对未来也有规划,只是当下对同学关系感到不适。李蓉鼓励她专注学业,提升自我。同时,她也宽慰了焦虑的母亲:小雨的心理状况比想象中健康,过度忧虑反而可能成为负担。李蓉强调:“心理咨询不仅是和孩子对话,更要疏导父母。双方理解彼此的心情,沟通才能顺畅。”
案例二
童童(8岁):他的困境更为严峻,父母离异,父亲入狱,相依为命的爷爷又身患重病。巨大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将这个年幼的孩子压得喘不过气,自卑、沉默成为他的保护色。
心理咨询师发现,童童内心其实渴望学习,只是缺乏引导和支持。咨询师一面鼓励他树立“自我学习成长”的信念,下载辅导软件提供帮助,点燃他对广阔未来的向往;一面评估家庭风险,联动社区、“爱心妈妈”等力量,计划从经济、生活、政策等多方面给予持续帮扶。
李蓉总结道:“走访中,我们看到孩子们普遍面临家庭结构失衡、心理压力突出、教育与发展受限等多重挑战。”然而,通过精准的情绪疏导、科学的行为干预和有效的资源链接,这些孩子身上正悄然发生着积极的转变。
基于案例实践和专家建议,
我们梳理出帮助“失亲”或困境儿童
走出心理阴霾的关键方法:
Q:这类孩子常见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自卑、自闭倾向显著;孤独感、无助感强烈;人际交往困难(疏离或回避);情绪表达不畅(沉默、压抑);对未来可能迷茫或过度忧虑。部分孩子(如童童)因缺乏支持,学习动力和发展机会也受限。
Q:如何有效进行心理疏导与支持?
倾听先于评判:当孩子情绪爆发(如雷雨突至),首要的是表达关切而非指责,邀请他们分享内心的“天气图”。理解差异,清晰引导。
赋能情绪出口:
“动”解压力:鼓励户外活动、亲子运动,释放能量,缓解抑郁。
“静”养心灵:亲子瑜伽、亲子阅读,为大脑按下“舒缓键”。
艺术表达:音乐、绘画、舞蹈、观影等,让情感得以释放和滋养,避免淤积。
建立希望感:帮助孩子(如小雨、童童)看到自身优势(如小雨有朋友、有规划;童童有学习愿望),引导他们树立目标,展望未来,点燃内在动力。
Q:家庭沟通中需要注意什么?
关注照料者心理:像小雨母亲的自责焦虑同样需要疏导。心理咨询应兼顾孩子与家长(或主要照料者),促进双方相互理解。
尊重孩子节奏:尤其是青春期孩子,尊重其身心变化的独特性,营造安全接纳的环境,支持他们在学习与人际中找到平衡。
专注当下陪伴:鼓励孩子每天沉浸于一件喜爱的小事,培养专注力,家长给予高质量陪伴。
Q:除了心理支持,还需要哪些帮扶?
困境往往是多维度的,需整合资源:
评估风险,链接资源:如对童童家庭的评估,后续联动社区、“爱心妈妈”、政策资源等,提供经济援助、生活照料、教育支持等切实帮助。
构建长效支持网络:建立持续跟踪机制(如定期回访),确保帮扶的延续性和有效性。
“困境中的每一朵‘浪花’,都折射着大海的期许。”新区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妇联将着力构建更长效的帮扶机制,精准对接家庭需求,广泛链接社区、学校、专业机构等社会资源,助力朵朵浪花在两江向阳跃动,绽放光彩。
下一篇:外国人的管教孩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