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行业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全国新开药店超7000家,闭店却突破1万家,门店总量持续收缩。
有人惊呼寒冬已至,但是在东北某三线城市的社区药店,店员正麻利地打包线上订单——这家被大连锁包围的小店,即时零售月订单量竟突破万单。同样的故事正在西北省会城市上演,某区域品牌在新建商圈的24小时门店开业不久便实现销量领先。
一、巷战时代:小药店的"蜂窝突围法"
"正面硬刚就是找死。"某区域连锁的运营负责人坦言。去年他们发现核心商圈已被巨头占领,线下客流持续下滑。破局之道颇具智慧:避开头部商圈,主攻次级蜂窝。
在新建住宅密集、年轻人群聚集但药店布局不足的区域,他们将普通门店升级为24小时外卖店。三个月后,线上订单量跃居商圈首位。这种"蜂窝深耕"策略正改写竞争规则:过去拼门店数量和地段,现在看谁能在3公里生活圈内实现精准渗透。
某华东连锁曾被大连锁挤压得日均客流不足50人,转向即时零售后,线上日均订单超百单,总订单量增长近十倍。"即时零售给的不只是流量,是整套生存新基建。"一位从业者感慨。通过平台热销品分析工具,他们补充了上百种线上高需药品,某品类月销暴涨数十倍。
二、数字杠杆:小药房的"生存底座"
中小药店最让人惊叹的是将有限资源用到极致的能力。根据某区域品牌的百家门店线上运营团队仅3人,却撑起每月百万级线上销售额。
"从顾客下单到打包完成必须5分钟内解决",某连锁即时零售负责人告诉我,"超时就要复盘改进"。这种严苛的效率管控,是大连锁难以复制的生存韧性。更聪明的是他们的学习方式——主流医药O2O平台的商家培训场场爆满,对缺乏培训预算的中小药店,这些免费资源堪比黄金。
第三方平台正成为中小药店的"数字外脑"。行业数据显示,中小连锁对商家系统的工具使用率显著高于大连锁。如同电网普及让小作坊也能用上工业级设备,如今平台让区域药店获得了过去巨头专属的运营能力。
三、政策东风:及时雨浇灌生存土壤
近期九部门联合推出的贷款贴息政策,对中小药店堪称及时雨——健康领域经营主体单户最高百万级的贴息额度,为寒冬中的经营者注入暖流。
更实在的变化发生在审批端。多地推行"远程办"模式,将药品经营许可、医疗器械备案等事项集成办理,材料压减过半,审批周期缩短三分之二。某医药连锁负责人在新店开业时惊叹:"不用跑多个部门,一次性办完所有证照!"
这些政策松绑的深层意义在于——让中小药店能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当大连锁还在为合规成本焦头烂额时,小玩家已轻装上阵转向服务升级。
四、生存智慧:精打细算的"过日子哲学"
从成功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中小连锁有套独特的生存法则,总结下来就是这几点:
复用门店做仓储:用现有门店拓展即时零售,避免新建仓储成本;
用数据替代人力:靠平台分析工具替代高薪运营团队;
借势培养人才:把平台培训当免费MBA课堂;
聚焦核心品项:根据消费数据精准补充高需药品。
"我们布局时不盲目追求流量。"某连锁副总道出关键,"而是找线上与线下、成本与毛利的平衡点"。这种清醒认知,让区域药店在即时零售占比3%-20%的区间游刃有余,既不被平台绑架,又能借力发展。
当行业闭店率持续攀升,那些活下来的中小药店,已把"蜂窝战术"刻进基因——不争核心商圈,争生活半径;不拼规模体量,拼服务精度。政策松绑与数字基建的双重助力下,区域药店正从药品货架蜕变为社区健康服务的毛细血管。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医药零售版图上,巨头与小微将长期共存,真正退场的只会是那些固守坐商思维的中间层——这场巷战没有幸存者,只有进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