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不仅可能导致肢体偏瘫,还常悄悄损伤大脑的认知功能,引发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等问题,这种由中风引起的认知障碍被称为 “血管性认知障碍”,若不及时干预,可能进展为血管性痴呆,严重影响患者和家庭的生活质量。了解其诱因、识别早期症状,是守护大脑功能的关键。
这些因素加速认知功能衰退
多次中风或大面积脑梗死是认知障碍的主要诱因。每次中风都会损伤一部分脑组织,如同 “大脑被反复破坏的拼图”,尤其累及海马体、额叶等与记忆、思维相关的区域时,认知功能会急剧下降。数据显示,发生过 2 次以上中风的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率达 60%,而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风险更高,约 70% 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问题。
关键部位的小血管病变也不容忽视。大脑深部的小血管负责为关键认知区域供血,若这些血管因高血压、糖尿病等出现硬化、闭塞,会导致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就像 “大脑里的小病灶累积成大问题”。这类患者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容易被忽视,最终约 40% 会发展为明显的认知障碍。
基础疾病控制不佳会推高风险。高血压患者若血压长期波动,会损伤脑血管内皮,影响脑部血流灌注;糖尿病导致的高血糖会加速血管老化,降低大脑代谢效率;心房颤动形成的微血栓反复堵塞脑血管,会持续破坏认知区域。研究显示,同时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中风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率是无基础病者的 3 倍。
此外,年龄也是重要因素,65 岁以上中风患者的认知障碍风险是年轻患者的 2.5 倍,且女性比男性更易受影响;中风后抑郁、社交孤立、缺乏脑力活动等,也会加重认知功能衰退。
典型症状藏信号,别与 “老糊涂” 混淆
中风后认知障碍的核心症状是记忆力减退,尤其近期记忆受损明显,如刚说过的话转身就忘、反复问同一个问题、找不到常用物品(如钥匙、眼镜),但远期记忆(如年轻时的经历)可能相对保留。这种记忆问题与正常衰老不同,会明显影响日常生活,比如患者可能忘记关火、出门后找不到回家的路。
执行功能下降是另一显著表现,患者难以规划复杂任务,如无法独立做饭(忘记步骤)、不能合理安排购物清单、难以完成简单的数字计算(如找零钱)。部分患者会出现语言障碍,说话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或理解他人话语的能力下降,与人交流时显得迟钝、答非所问。
情绪和行为改变也很常见,患者可能变得焦虑、易怒,或出现淡漠、缺乏主动性(如不愿出门、对以前的爱好失去兴趣);部分人会出现 “人格改变”,如原本节俭的人变得挥霍,或出现多疑、固执等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约 30% 的患者早期仅表现为轻微的记忆力下降,常被家人误认为 “年纪大了正常现象”,等到出现明显功能障碍时,往往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及时干预是关键,延缓衰退保功能
中风后认知障碍的治疗需 “多管齐下”,核心是改善脑血流、保护神经细胞、促进功能恢复。首先要严格控制基础病: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稳定在 130/80mmHg 以下,糖尿病患者控制糖化血红蛋白低于 7%,房颤患者规范抗凝治疗,减少脑血管再损伤风险。
药物治疗可根据病情选择: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能改善记忆力和注意力;脑代谢改善剂(如胞磷胆碱)可促进神经细胞代谢;对于合并抑郁、焦虑的患者,需配合抗精神药物缓解症状,避免情绪问题加重认知衰退。
认知康复训练不可或缺,包括记忆力训练(如通过记单词、复述故事强化记忆)、逻辑思维训练(如做简单的数学题、玩拼图游戏)、语言训练(如看图说话、朗读文章)等。研究显示,中风后 3 个月内开始系统康复训练,可使认知功能改善的概率提高 50%;坚持 6 个月以上训练,能延缓 70% 患者的功能衰退。
生活方式调整同样重要:保证充足睡眠(每天 7-8 小时),避免熬夜;饮食增加富含 Omega-3 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坚果)和抗氧化食物(如蓝莓、菠菜);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如社区聚会、家庭讨论),避免孤立;家人多与患者交流,进行简单的脑力游戏(如打牌、下棋),帮助保持脑力活跃。
扬州华东慧康医院提醒,中风患者出院后应定期做认知功能评估(如简易精神状态量表检查),尤其出现记忆力下降、行为改变等信号时,需及时到神经内科或康复科就诊。对于高危人群(如多次中风者、关键部位梗死患者、基础病控制不佳者),应在中风后 1 个月内启动认知筛查,每 3-6 个月复查一次。
记住,中风后认知障碍并非 “不可逆的衰老”,早期发现并干预,能显著延缓进展,甚至部分恢复功能。家人的细心观察、及时就医,加上科学的治疗和训练,才能帮助患者保留生活能力,减轻家庭照护负担,守护大脑的 “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