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主要寄生在胃内的细菌,它不仅是慢性胃炎、胃溃疡的重要诱因,还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作为一种传染性强的细菌,了解其感染诱因、识别早期症状,及时治疗,对保护胃部健康至关重要。
这些行为易招幽门螺杆菌 “上身”
共餐习惯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主要诱因。我国传统的 “共餐制” 让细菌通过唾液传播,如同 “餐桌上的隐形杀手”。家庭中一人感染,其他成员感染概率高达 60%,尤其在聚餐时不使用公筷公勺,细菌可通过夹菜直接传播。研究显示,经常在外就餐的人,感染率比在家用餐者高 30%。
不良卫生习惯也会增加感染风险。饭前便后不洗手,细菌可能通过手接触食物进入口腔;饮用被污染的水源、食用未洗净的生冷食物,也可能导致感染。此外,家长将食物嚼碎后喂给孩子,这种 “口对口” 喂养方式,会让幽门螺杆菌直接传给婴幼儿,埋下健康隐患。
感染后的典型症状,别与 “普通胃病” 混淆
幽门螺杆菌感染初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容易被忽视。随着细菌在胃内繁殖,患者会出现上腹部不适,表现为隐痛、胀痛或烧灼感,尤其在空腹或餐后明显。很多人会误以为是 “消化不良”,自行服用胃药缓解,却不知这可能掩盖病情。
反酸、嗳气是常见症状。细菌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酸分泌异常,患者会频繁反酸,尤其夜间或空腹时明显;嗳气则表现为胃内气体频繁排出,伴有酸臭味。部分患者会出现食欲下降,进食量减少,甚至出现恶心、呕吐,长期如此可能导致体重下降、营养不良。
若感染持续多年未得到治疗,可能引发慢性胃炎、胃溃疡,此时症状会加重,出现周期性上腹痛(如胃溃疡表现为餐后痛,十二指肠溃疡表现为空腹或夜间痛),严重时会出现胃出血,表现为黑便或呕血。需要注意的是,约 70% 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偶然发现,这也是定期筛查的重要性所在。
及时治疗是关键,阻断疾病进展
幽门螺杆菌感染若不及时治疗,危害会逐步升级。短期可能引发慢性胃炎、胃溃疡,出现反复胃痛、反酸等不适;长期感染(超过 5 年)会导致胃黏膜肠化生、异型增生,逐步向胃癌发展。数据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风险是未感染者的 2-6 倍,而及时根除细菌,可使胃癌风险降低 50% 以上。
目前临床采用 “四联疗法” 根除幽门螺杆菌,即两种抗生素 + 一种质子泵抑制剂 + 一种铋剂,疗程为 10-14 天,根除率可达 80%-90%。治疗后 4-8 周需复查呼气试验,确认细菌是否根除。若首次治疗失败,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方案进行二次治疗,避免细菌产生耐药性。
需要注意的是,家庭中一人感染,建议全家同时检查,若有感染需同时治疗,否则可能交叉感染导致复发。研究显示,仅治疗患者而不处理家人,复发率高达 40%;全家同治后,复发率可降至 5% 以下。
扬州华东慧康医院提醒,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要养成良好习惯:聚餐时使用公筷公勺,实行 “分餐制”;饭前便后洗手,避免手口接触;不喝生水,不吃未洗净的生冷食物;拒绝 “口对口” 喂养孩子。
高危人群(如胃溃疡患者、胃癌家族史者、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者)应定期筛查,可选择碳 13 或碳 14 呼气试验(无创、准确率高)。出现上腹痛、反酸、嗳气等症状超过 2 周,应及时做幽门螺杆菌检测,别自行用药掩盖病情。记住,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防可治,及时发现并根除,才能避免胃部疾病进展,守护 “后天之本” 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