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宁疗护中,舒适环境远非简单的“环境整洁”,它承载着对生命尊严的最后守护。它通过对物理空间的精心营造,帮助患者减轻身心痛苦,缓解对未知的恐惧,同时为家属创造温暖的陪伴场景,让生命的终程得以在平和中过渡。
一、舒适环境的核心意义
安宁疗护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环境是这一理念的直接载体。对患者而言,熟悉、舒适的环境能降低应激反应,缓解疼痛感知与焦虑情绪,甚至可能提升食欲与睡眠质量。对家属来说,这样的空间是情感缓冲带——在至亲生命倒计时中,一个无需担忧“是否妥当”的环境,能让他们更专注于陪伴本身,减少遗憾。从医学角度看,适宜的环境还能辅助减少并发症,如干燥环境引发的皮肤问题、通风不良导致的呼吸道不适等。
二、舒适环境的具体要求
1. 温度与湿度:贴近“体感安全区”
温度需维持在18-22℃,这是人体在静止状态下最舒适的区间,避免过冷引发关节不适或过热导致烦躁。湿度控制50%-60%为宜,过低易导致口鼻干燥、皮肤瘙痒,过高则可能滋生霉菌,尤其对长期卧床患者不利。可通过加湿器或除湿机调节,并配合定期更换床品保持干爽。
2. 光线:平衡“明亮”与“柔和”
白天以自然光为主,通过纱帘过滤强光,既保证室内明亮,又避免直射眼睛造成不适;夜晚则采用可调节的暖光小夜灯,亮度以能看清周围环境却不刺眼为佳,既方便夜间照护,又不干扰患者的睡眠节奏。
3. 通风:让空气带着“呼吸感”
每日至少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避免对流风直吹患者。通风时可将患者移至相邻房间,或用屏风遮挡,防止受凉。若室外空气质量差,可使用空气净化器,同时避免在室内使用刺激性消毒用品,改用天然香薰(如薰衣草)调节气味,但需先确认患者是否过敏。
4. 声音:构建“安静的生机”
保持环境安静,白天理想噪声强度35-40dB(约相当于轻声交谈)。进行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关闭不必要的设备提示音。允许“有意义的声音”存在,如患者喜爱的轻音乐、家人的轻声交谈,甚至窗外的鸟鸣,这些声音能带来安全感,而非单纯追求“绝对寂静”。
5. 空间布局:回归“家的尺度”
房间面积以15-20平方米为宜,既保证活动空间,又不会因空旷产生疏离感。家具选择圆角设计,避免磕碰;床的高度以患者坐起时双脚自然着地为佳,方便自主移动。
融入个性化元素,如摆放患者熟悉的照片、书籍或绿植,让空间摆脱“医院感”,更接近其日常生活场景,强化“这里是安全的”心理暗示。
安宁疗护的环境营造,本质是用细节传递“被重视”的信号。当温度、光线、声音都恰到好处时,患者感受到的不仅是身体的舒适,更是“即使走向终点,依然被温柔以待”的生命尊严。这或许就是舒适环境最深刻的意义——让生命终程,如落叶归根般自然、安宁。
文 图 丨刘群燕
编 辑 | 孟丹丹
一 审 丨 张玉良
二 审 丨 李红俊
三 审 丨 王延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