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里,一个孩子反复捏着薯片的袋子,地铁中,一名成年人反复抚摸栏杆、嘴里默念数字…… 这些看似 “奇怪” 的瞬间,很少有人会意识到:它们可能只是孤独症人群日常生活的缩影。
孤独症是一组以社交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和重复行为为核心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它伴随着一些共患病,如癫痫、抽动症、多动症、睡眠障碍、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胃肠道问题、智力障碍、语言发育迟缓等。对孤独症者而言,日常的衣食住行里,藏着许多不为常人所知的 “小不同”——这些差异无关对错,只是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与多数人不同。
0 1 餐桌上的 “秩序密码”
吃饭,对普通人是温馨的轻松时刻;餐桌,对部分孤独症者却可能是需要 “严格遵守规则” 的战场。
有的孩子只吃圆形食物,拒绝一切被切碎的蔬菜;有的成年人会把饭菜按颜色排列在盘子里,一旦边界被汤汁模糊就拒绝进食。这并非 “挑食”,而是他们对 “秩序感” 的强烈需求——固定的形状、颜色或摆放方式能带来安全感,就像我们在混乱房间里找到整齐叠好的衣物时的安心。
一碗加了微量香菜的汤,在他们尝来可能像吞了一把青草;刚出锅的米饭蒸腾的热气,可能让他们觉得鼻腔被灼烧。因此,他们会执着于某几种“安全食物”(如白米饭、无调味面包),因为这些食物带来的感官刺激是可预测的。
不必强迫他们“尝试新食物”,可以在尊重偏好的基础上,用 “循序渐进” 的方式引导 —— 比如先把新食物切成他们喜欢的形状,放在盘子边缘,而非直接混入熟悉的食物中。
0 2 外面世界的“音量失控”
街头,我们的大脑会自动过滤掉无关信息(如空调外机的噪音、路人的脚步声);孤独症者的感官系统,却像没有“音量键” 的收音机,所有声音、光线、触感都会被无限放大。
商场的背景音乐、地铁报站声、甚至邻座人翻书的沙沙声,都可能像电钻一样钻进他们的耳朵。因此,很多孤独症者会随身携带耳机——不是为了听音乐,而是用白噪音隔绝那些 “失控的声音”。
阳光透过树叶的斑驳光影、超市荧光灯的闪烁,可能让他们头晕目眩。有孤独症者描述这种感觉:“像有人在我眼前不断开关闪光灯,根本看不清路。”
化纤面料的衣服摩擦皮肤,像被针扎;鞋子里的一粒沙子,可能让他们坐立难安。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孤独症者常年穿同一款纯棉衣物——熟悉的触感能减少 “感官警报”。
带孤独症者出门时,尽量避开人流高峰;提前告知行程(如“我们要先去超市买牛奶,再去公园”),让他们对环境变化有预期;如果看到他们捂耳朵、皱眉,不必追问 “怎么了”,安静陪伴或带他们到安静的地方即可。
0 3 社交场上的“奇怪暗号”
聊天时,我们会根据对方的语气判断情绪(如 “你真厉害” 可能是赞美,也可能是讽刺),会通过眼神交流感知态度;这些 “社交暗号”,对孤独症者来说可能是解不开的谜题。
一个微笑,在他们看来可能只是“嘴角上扬”,而非 “友好”;长时间的眼神对视,可能让他们觉得被 “监视”,因此会不自觉地看向别处,这并非 “不尊重”,而是一种自我保护。
有的孤独症者会反复拍手、转圈,或背诵动画片台词。这些行为被称为“自我刺激”,本质是他们调节情绪的方式——就像我们焦虑时会咬指甲、踱步一样,重复动作能帮他们 “平复感官过载的大脑”。
和孤独症者沟通时,尽量说“具体的话”(如 “周五晚上 7 点我请你吃火锅”,而非 “改天吃饭”);不必强迫他们眼神交流,专注倾听比对视更重要;当他们出现重复行为时,只要不伤害自己或他人,就不必制止——那是他们与世界和解的方式。
0 4 生活里的 “小不同”
孤独症者的日常,从来不是“故意找麻烦”,而是大脑先天的信息处理方式让他们对世界有不同的感知。他们可能学不会 “察言观色”,却能记住你无意中提过的喜好;他们可能对噪音敏感,却能在音乐、绘画等领域展现惊人天赋(如孤独症画家斯蒂芬・威尔夏,能凭记忆画出纽约全景)。
生活中的这些“小不同”,只需要被看见:看见他们对秩序的依赖背后的安全感需求,看见他们对感官刺激的敏感背后的脆弱,看见他们 “不合时宜” 的言行背后的真诚。
下次再遇到那些“奇怪” 的瞬间,或许我们可以少一点评判,多一点好奇——毕竟,世界的丰富性,正藏在这些“不同” 里。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这些“不同” 被温柔以待。
撰稿丨品牌部
编辑丨品牌部
专业审核丨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