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大早,闹钟就响了。
中年人从床上起来,开始忙碌的一天。
送孩子上学,然后赶去上班。到了公司,有开不完的会,看不完的文件,接不完的电话。
中午可能接到家里电话,老人身体不舒服需要去医院。
下班后,还要操心孩子的作业和家里的各种开销。
前有父母倚靠,后有子女追赶,而自己站在人生的山脊上,脚下是摇摇欲坠的平衡木。
我们总把中年焦虑归结为经济问题,可细细一想,房贷总会还清,孩子也迟早会独立。
其实,真正让我们感到焦虑的是你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2024年《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中指出,35-50岁群体的焦虑检出率比其他年龄段都高,百分之七十的中年人都对经济问题感到焦虑。
当家中的房贷、孩子的教育、父母的医疗三座大山压弯了脊梁,即便这些都没发生,你也觉得越是挣扎越陷得越深。
保罗·艾克曼曾说过:“悲伤往往与过去有关,恐惧锁定当下,而焦虑总是指向未来。”
我们一直都被“必须做到”往前推:
上学的时候,我必须做到比同龄人成绩高才能上大学。
进入社会以后,我必须做到比同事优秀才不会被淘汰。
成家以后,我必须要赚到足够的钱才算成功。
我们总是被这些“必须”推着往前走,却没有考虑过这些合不合理。
但是你要问问自己,你真的必须要全部扛着吗?
钱什么时候才会赚够?有多少钱才算够呢?
钱是赚不够的,你赚够了现在够用的钱,就会想多赚点钱让家庭过得更好。
人的欲望是无休止的,但是在这途中,你的焦虑会时刻伴随着你。
你的一天就像一张日程表。
早上到工位以后,你是可靠的下属。中午,抽空陪父母去医院挂号时,你又变成了孝顺的孩子。晚上回家后,你要辅导孩子的作业,你又转变成了全能的父亲。
《城中之城》里那些被房贷压弯腰的背影,表面缺钱,其实是被不停换身份的劳累击垮。
心理学家玛吉·拉赫曼说得直白:中年人的价值感被外力拖走,从“我想成为谁”一路滑到“别人需要我扮演谁”。
在数字时代,这份挤压越来越大。
父母在群里转发“隔夜菜致癌”,你甩过去科普链接,他们回个“年轻人不懂。”
孩子张嘴就是“破防了”、“EMO了”,把你说的那些大道理拆成段子,每回都能气个半死。
爱人也不理解你,上网网购了一堆没用的东西,你耐心和她讨论钱要省着花,她直接说:“你根本不懂我。”,到头来还要你哄着她。
其实每一回互动,都在啃食你仅剩的话语权。
在父母眼里你依旧还是孩子,他们才是权威,在孩子眼里你是“老古董”,不懂年轻人的浪潮,在爱人眼里,你抠抠搜搜,一年到头连套化妆品都舍不得给她。
真正的焦虑不是你账本上的数字,是那个已经被撕成碎片的“我”,已经不知道该往哪儿拼。
老子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其实是提醒你:只有先松开紧握的手,才能接住真正重要的东西。
先放过自己,放过家人,放过别人。
你并没有必须要完成的事,腾出空来给自己时间,允许自己每天能下班以后能跑步半小时,缓解压力,或者在书房里看一个小时的书,这些事会重燃“我本位”意识。
建立有限完美的心理,孩子需要的是有缺口的真实榜样,而非无瑕疵的虚假偶像。
少和孩子讲大道理,而是切身处地和孩子一起玩,一起打游戏。允许自己的爸妈固执己见。允许爱人购置自己喜欢的东西。允许工作方案有B计划。
你会慢慢发现,留白处恰是生机所在。
中年焦虑的本质,其实就是自我身份的迷失。
当我们在跑步时挥汗如雨,在深夜时的书房重拾爱好,在拒绝他人期待时学会说“不”。
将已经破碎的自己的重新拼合起来,你才会找回自己。
钱只是河面上的反光,真正要趟过去的是河中的两条暗流:
一条叫“我再也无法控制一切”,另一条叫“我好像把自己弄丢了”。
别怕风暴,它只是提醒你该掌舵了。
把方向盘握在自己手里,风再大,也只是背景。
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