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只要打开各社交平台,人们就能轻松看到“跟我做,消除法令纹”之类的热门分享。有人用刮痧板在面部轻盈游走,或徒手施展按摩“绝技”……在一张张对比图中,中医护肤妙法彰显着肉眼可见的效果,引得无数爱美者竞相尝试。
这股热潮的背后,到底是营销噱头,还是另有乾坤?在国潮养生风靡的背景下,我们不妨深挖一下这里面的科学道理,探寻“中医护肤,国潮养颜”是否真的有理有据。
历经岁月沉淀的“驻颜宝典”
中医美容的历史,和我们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一样,犹如一条闪耀着智慧光芒的长河,源头可上溯至远古时代。《诗经》中描述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既是对美的生动描绘,也从侧面反映出那时人们对肌肤状态的关注。秦汉时期,中医理论雏形渐现,《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基石之作,提出“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一针见血地点明人体脏腑气血与外在容颜、毛发关联紧密——“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肺主皮毛,司呼吸、卫外”“肾藏精,其华在发”。脏腑调和、气血充盈,方能有“面若桃花”和“发如墨瀑”之美态。
古代宫廷中,驻颜之术更是备受追捧。据史书记载,唐朝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传闻其靠秘制“玉红膏”(以杏仁、滑石、轻粉等调配)滋养肌肤,使皮肤白皙嫩滑。清代后宫妃嫔用中药制成“香发散”,在清洁发丝的同时防脱发、添芬芳,集清洁、养护、留香于一体,尽显中医美容的精细与精妙。这些中医美容方法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仍为人们所用。
“以内养外”如同疏通河道
在中医看来,长皱纹恰似树木失水干枯、起皮褶皱,症结是气血不畅、脏腑失养。如果把人体比喻成大地,气血就如同滋养大地的江河雨水,经络则是输送气血的河道。一旦气滞血瘀、经络阻塞,面部肌肤就会因“灌溉”不足而变得干燥、松弛、褶皱。
气血和畅有赖于脏腑功能的协调,尤其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调节气机与血量,功能失调则气血瘀滞于面部;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功能衰弱则营养难继;肾藏先天之精,精亏则皮肤毛发失于濡养,发枯肤糙、皱纹渐显。
如今热门的刮痧板美容、徒手按摩消除法令纹等方法,恰似疏通河道之举,借外力刺激穴位、畅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重启肌肤修复机能,唤醒肌肤深层活力。
巧用双手与刮板的中医妙法
刮痧板按摩选对刮痧板是第一步。刮痧板以天然牛角材质为佳,其性凉温和、顺滑亲肤,自带“疏通”属性。
按摩前,先清洁面部,涂抹滋养精油。精油以玫瑰精油和薰衣草精油为上选,前者活肤润肤,后者舒缓、助眠、抗皱。
具体做法:让刮痧板与肌肤呈15~30度角,从额头起始,沿眉心向两侧太阳穴轻刮,疏通督脉与膀胱经,缓解抬头纹;沿眼眶从内向外、由上至下轻柔刮拭,激活胆经、三焦经气血,淡化鱼尾纹;针对顽固法令纹,以迎香穴为起点,顺鼻唇沟向地仓穴方向,力度均匀、缓慢刮动,疏通阳明经。
每周刮痧2~3次,每次控制在15分钟以内,以皮肤微热、泛红、酸胀为度,切忌过度用力致肌肤损伤。
徒手按摩晨起洗漱后,双手掌心互搓至温热,以指腹开启“焕颜操”。
具体做法:双手食指、中指并拢,沿下颌线自下巴向耳下提拉,重复10~15次,可紧实下颌;轻闭双眼,用指腹在眼周按揉睛明、攒竹、瞳子髎等穴位,环形按摩,每组沿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各做5~8圈,多组循环,可缓解眼周细纹;再以掌心覆盖面部,从下巴往上、由内向外打圈按摩全脸。
这套面部按摩操每日坚持做3~5分钟,能够加速血液循环,放松肌肉,养颜抗皱。
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陈程 董浩旭
编辑:梁婧 于洋
校对:杨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