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第二人民医院以‘承上启下’的工作模式开展中医药工作,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建立协作关系,学习先进的现代康复技术及中医康复技术。我们还对乡镇卫生院进行对口技术帮扶,‘传、帮、带’,帮助基层提高诊治服务水平,为群众提供更专业、更全面的医疗服务。通过以上形式,为基层中医馆建设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筑牢根基,造福广大群众。”郏县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邢军伟说。
目前,郏县第二人民医院开展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有:元气针、小儿微刺、中医诊治、传统中医技术、常规疼痛技术等。中医馆的发展不仅能更好地服务当地群众,更发挥了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独特作用,赢得了群众好评。
谢俊鹏为患者讲解病情与诊疗方案
在郏县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馆里,前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来到这里的患者很相信中医,我们开展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也得到了患者的认可。”谢俊鹏这样对记者说。2024年7月,68岁的退休教师李某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四处求医问药,效果时好时坏。在一次干农活儿时,由于劳累过度,李某腰部疼痛难忍,白天走不成路,晚上睡不成觉,坐卧不安。于是,李某在家人陪伴下来到郏县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馆就诊。经过检查,谢俊鹏发现李某的疾病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伴神经根痛引起的多种不适。谢俊鹏采用小针刀、针灸、元气针等疗法为李某治疗,李某的疼痛症状很快得到了缓解,当场就能行走。经过半个月的治疗,李某各种症状基本消失。
“中医馆开设以来,中医药适宜技术不仅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膝关节疼痛等疾病方面效果显著,而且在调理小儿脾胃虚弱、厌食等方面的效果也相当好。”谢俊鹏说。前不久,3岁幼儿小雷(化名)在妈妈带领下,来到医院就诊。原来,小雷一年多来挑食、不吃饭,相比同龄孩子个子瘦小,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小雷的父母十分焦虑,后经过朋友介绍,来到郏县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馆就诊。经过诊断,小雷属于脾胃虚弱导致的食欲差,谢俊鹏根据幼儿情况,采用小儿微刺疗法,经过5次的治疗,小雷饮食逐渐恢复正常。“在临床上,像小雷这样挑食的孩子有很多,针对儿童脾胃虚弱的治疗,我们采用小儿微刺疗法,避免孩子吃药打针,这种疗法孩子配合度很高,因此效果十分显著。”谢俊鹏说。
郏县第二人民医院将中医康复科及中医馆建设作为特色专业科室,以中西医结合为优势,着力推动科室跨越式发展。
新康复治疗模式,将传统中医康复技法与现代康复技术相结合,如针灸(普通针刺联合头针)与运动疗法配合,脑卒中患者治疗有效率约98%;持续优化技术方案,强化临床疗效验证,推动特色技术升级。
优化服务体系,打造满意品牌。完善“一站式”康复服务,专人全程跟进评估、治疗、随访,患者满意度提升至98%。扩大“康复暖心行动”覆盖面,为慢性病、术后患者建立个性化档案,联合心理门诊开展多学科干预;增设无障碍设施。
深化区域协作,扩大辐射影响。与王集乡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专科联盟,派驻业务骨干进行帮扶,开展技术培训、远程会诊;上半年开展社区义诊20次,覆盖13个乡镇,服务超1000人次;畅通双向转诊渠道,建立“康复专家巡诊日”制度,推动区域康复服务同质化。
强化人才培养,夯实学科根基。选派3名业务骨干赴省级医院进修康复评估、康复工程等紧缺技术,开展“康复技术实操”培训,强化针灸、推拿等基础技能考核,确保全员达标。
加强文化传播,彰显中医药特色。联合社区、学校举办健康讲座6场,制作科普短视频通过新媒体传播;邀请市民体验针灸、耳穴压豆等疗法,宣传典型案例,提升社会知名度。
下一步,郏县第二人民医院将以中西医结合为特色,建设区域中医康复标杆专科,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和群众健康提供坚实保障。(通讯员 王 倩 马晓鸣 杨 浩)
责编:韦永柔
审核:李伟强
终审:杜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