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立秋时节,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俗话说“秋冬进补,来年打虎”,黄帝内经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那秋季该如何调理身体?下面谈谈个人浅见。
秋天气温由热转寒,养生应分初秋、仲秋、深秋三个不同的时段。
初秋即从立秋到白露,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夏季,尤其是南方,天气尤为湿热。这时虽名为初秋,实为长夏,长夏属土,在气为湿,在脏为脾。因此药物调理应清热祛湿、补脾健胃。
此时可用白扁豆、山药、茯苓等熬粥。白扁豆甘、微温,可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胸闷腹胀。山药甘、平,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茯苓甘、淡、平,可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惊悸失眠。
仲秋即从白露到寒露,这时气温逐渐下降,秋意渐浓,天气多久晴无雨,风干物燥,要注意防治温燥。
此时可用西洋参、桑叶、枇杷叶等泡茶,也可用百合熬粥。西洋参甘、微苦、凉,可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用于气虚阴亏,虚热烦倦,口燥咽干。
桑叶甘、苦,寒,可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枇杷叶苦,微寒,可清肺止咳,降逆止呕,用于肺热咳嗽,气逆喘急,烦热口渴。百合甘、寒,可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用于阴虚燥咳,劳嗽咳血,失眠多梦。
深秋即从寒露到立冬,这时气温进一步下降,寒意渐浓,北方开始下雪,南方则有霜冻,要注意防治凉燥来袭。
此时可用玉竹、黑芝麻、核桃仁等煲汤。玉竹甘、微寒,可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黑芝麻甘、平,可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用于精血亏虚,头晕眼花,耳鸣耳聋,须发早白。核桃仁甘、温,可补肾,温肺,润肠,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软,阳痿遗精,虚寒喘嗽。
不同的环境对人身体的影响显然不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地不满东南,天不满西北”,南北地域温差、地理环境不一致。而“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更表明同一地域山上山下气候也不同。因此利用药物调理身体要考虑地域差异。更值得重视的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空调普及更是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在空调下工作生活易感风寒。
空调环境下的药物调理可用香薷、生姜等泡茶。香薷辛、微温,可发汗解表,化湿和中,用于暑湿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生姜辛、微温,可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鱼蟹中毒。
由于不同的人存在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个体差异,因而中医治病强调因人制宜。如肥人多痰,调理时不宜再用滋阴类药品;瘦人多火,调理时莫再用补阳的药物。另外,已经患病的人身体情况复杂,不宜自行调理,应经医师诊断后辨证施治。
【重要提醒:本文出于科普之目的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诊疗之依据,具体请就医并遵医嘱】
【来源:浏阳市集里医院 熊灿】
【编辑: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