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病房里,常常能看到这样一群老人:他们懒言,目光呆滞,喜怒无常,甚至拒绝配合治疗护理。这些看似“任性”的行为背后,可能藏着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抑郁。
今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抑郁问题,共同守护老人的身心健康。
01
老年糖尿病患者:
抑郁的高风险人群
近年来,我国老年糖尿病患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达20.8%,其中约30%的患者合并抑郁症,严重抑郁的发生率高达10%-15%,远高于普通老年人群的抑郁发生率。
为什么老年糖尿病患者更容易被抑郁“盯上”?这与疾病本身的特点密切相关。糖尿病需要长期服药、监测血糖、控制饮食,老年患者往往还伴有高血压、关节炎等其他慢性病,多重疾病负担让他们更容易产生无助感。此外,退休后社会角色的转变、亲友离世带来的孤独感、经济负担加重等因素,都可能成为抑郁的“催化剂”。
02
抑郁是健康的“隐形杀手”
很多人觉得抑郁只是“情绪问题”,忍一忍就过去了。但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抑郁可能会形成“疾病-情绪”的恶性循环,带来多方面的危害。
影响血糖控制。患者情绪低落时,往往会出现食欲下降或暴饮暴食的极端行为,导致血糖波动大。曾有一位72岁的患者,自老伴去世后不仅停止了胰岛素注射,还整天靠吃甜食缓解情绪,短短两周内血糖就飙升至30.6mmol/L以上。
降低治疗依从性。研究表明,合并抑郁的糖尿病患者,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糖率下降40%以上。他们常常说“反正治不好,折腾也没用”,这种消极态度会加速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可能面临生理机能衰退、社会支持减少等挑战,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研究发现,对于同时患有糖尿病的老年抑郁患者,长期的疾病管理带来身体不适和经济负担,这些压力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自杀风险增加。
03
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的特殊表现
躯体化症状明显是老年患者的突出特点。他们可能不会说“我心情不好”,而是反复抱怨身体不适,如心慌、胸闷、腹胀、全身疼痛等,但各项检查却查不出明显异常,这其实是抑郁引起的躯体化症状。
认知功能下降也常与抑郁相伴。患者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表现,有时会被误诊为老年痴呆。但与痴呆不同的是,抑郁引起的认知问题在情绪改善后会明显好转。比如有的老人会忘记自己是否吃过药,但当情绪好转时,这种记忆问题就会减轻。
行为改变同样值得关注。他们可能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流,以前喜欢的广场舞、下棋等活动也不再参加;有的则表现为睡眠障碍,要么整夜睡不着,要么整天睡不醒;还有些老人会出现食欲减退,体重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
老年患者的抑郁还可能表现为 焦虑,比如过度担心血糖升高,反复测量血糖,哪怕血糖在正常范围内也依然感到焦虑;或者对家人过度依赖,一点点小事就需要家人陪伴,否则就会坐立不安。
04
在尽早预防方面,家庭支持是关键。家人要多花时间陪伴老人,不仅要关注他们的血糖变化,更要关注情绪波动。可以鼓励老人参加社区的糖尿病互助小组,让他们与其他患者交流经验,减少孤独感;也可以帮老人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养花、练字、听戏等,丰富生活。
合理的运动也能有效预防抑郁。适当的运动不仅能控制血糖,还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改善情绪。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散步、太极拳、瑜伽等轻度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即可。
在治疗护理过程中,除了监测血糖、调整用药,还要主动询问患者的情绪感受。对于已经出现轻度抑郁症状的患者,可以通过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方式进行干预;症状严重的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物。
内容来源:文/老年病学内分泌代谢科 胡怡香 曾玉萍;图/AI作图
编辑:韦娜
校对:朱瑞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