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孙权并没有像曹操和刘备那样有强烈的统一天下的愿望,原因其实很简单。
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曹操、刘备和孙权分领天下的局面格外鲜明。曹操与刘备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实现天下统一,而孙权则明显与这一目标背道而驰。曹操自认为自己具备统一天下的最大优势,他控制了几乎整个北方,拥有足够的领土和资源,军力雄厚,权力稳固。作为一方霸主,曹操对统一天下的渴望自然是显而易见的,他能够凭借自己的势力对外发号施令,试图以自己的威望和军力实现统一。而刘备,作为刘氏宗亲,他的政治目标则是复兴汉室,完成“兴复汉室”的历史使命。即使死后,诸葛亮也承袭了这个理想,数次北伐,希望恢复汉朝的荣光。因此,曹魏与蜀汉的目标,虽然在统一的方式和具体执行上有差异,但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统一天下。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孙权。孙权当时所统治的东吴并不急于实现统一的目标。统一对于孙权来说,不仅难度极大,且利少而害多,实则欲望不强。东吴所在的江南地区,经济富庶,百姓安居乐业。在那个时期,北方的战乱连绵不断,但南方的东吴却没有太大波及。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东吴的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民众的生活相对安逸。因此,统一天下对于东吴百姓来说,不仅没有太多的吸引力,还可能会带来战乱和动荡。而若发动战争,势必会加重民众的负担,增加徭役,增加税收,造成经济压力,百姓的生活水平将会下降。孙权显然不希望看见自己治理下的百姓受苦。
此外,东吴的军事力量也并不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相较于曹操的强大军队和刘备的北伐雄图,东吴的军队以防守为主,尤其是在水军上的投入更大。东吴地处江南,主力发展水军,陆军建设则相对薄弱。为了统一天下,必须要具备强大的陆军力量,向北方进军,这对于以水军为主的东吴而言,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统一过程中面临的复杂战争局势,也使得东吴必须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再者,东吴缺少像曹操和刘备那样,具有合法性和政治号召力的统一理由。曹操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口号,刘备则以“恢复汉室”的名义,号召众人支持自己。而孙权,尽管坐拥东吴大权,但他并没有任何借口去统一天下。他既没有像曹操一样控制皇帝,也不像刘备那样是汉室宗亲,他的唯一理由就是想要自立为帝,这不仅无法说服外部敌人,甚至连东吴内部的臣民可能也不愿意支持他。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孙权自然不会轻易走上统一天下的道路。为了进一步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回顾东吴的一些关键历史事件。首先,在曹操与袁绍大战时,孙策曾试图袭击曹操的后路,意在削弱曹操的力量,防止曹操的势力继续壮大。接着,在曹操南下时,东吴与刘备联合抵抗,阻止曹操统一天下。刘备在西川和汉中取得胜利,发展形势迅速上升,然而东吴却在关键时刻背弃盟约,偷袭荆州,杀死了关羽,切断了刘备的扩张之势。当刘备去世后,蜀汉陷入了困境,国力大损,东吴则迅速与蜀汉恢复联盟,共同抵抗曹魏的威胁。这些都表明,孙权只要发现任何一方有统一的倾向,便会立刻出手制止,确保东吴的独立。
正因如此,当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计”,想通过突袭长安来削弱魏国的力量时,诸葛亮坚决反对。这个计划一旦失败,蜀汉将面临巨大的损失,而东吴必然会趁机而起,重新调整战略。即使计划成功,吴蜀联盟也必定会瓦解,东吴决不会对蜀汉的壮大袖手旁观,历史上关羽的败亡便是明证。孙权绝不会允许蜀汉在他的眼皮底下进一步扩张,因此,诸葛亮明白,在这种情况下,蜀汉根本无法承受魏吴夹击的双重压力。
从这些历史事件可以看出,孙权的政策始终围绕着保持东吴的独立性,不愿意卷入统一天下的争斗中,而这也是他在整个三国时期的独特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