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吸烟,怎么会得肺癌?” 不少女性肺癌患者确诊时都会有这样的困惑。上海徐浦中医医院特聘肿瘤专家王菊勇医生指出,除了空气污染,长期暴露在厨房油烟中,可能是更隐蔽的致癌因素。研究发现,厨房油烟的危害甚至不亚于吸烟,长期采用高温爆炒、油炸等方式做饭的人,肺癌风险会比常人高 3 倍。
厨房油烟为何如此 “伤肺”?食用油在高温下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当温度达到 170℃时,油开始分解产生油烟;超过 250℃后,油烟中会出现大量有害物质,包括多环芳烃、苯并芘等强致癌物,以及醛类、酮类等刺激性气体。这些物质被吸入肺部后,会直接损伤呼吸道黏膜,长期反复刺激会导致黏膜细胞突变,增加肺癌风险。
更危险的是,厨房油烟的 “杀伤力” 具有累积性。中式烹饪习惯中,煎、炒、炸等高温方式占比高,若厨房通风不良,油烟浓度会急剧升高。数据显示,在密闭厨房中爆炒半小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浓度是室外雾霾的 10 倍以上。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即使不吸烟,肺部受到的伤害也可能超过吸烟者 —— 每天做饭 2 小时以上的女性,肺癌发病率比不做饭的女性高 2-3 倍,这一数据在非吸烟人群中尤为明显。
哪些做饭习惯会加剧油烟危害?一是炒菜时油温过高,不等冒烟就下锅;二是厨房通风差,抽油烟机使用不当(如炒完菜立即关火,未让油烟机多运行 5-10 分钟);三是长期使用反复加热的油脂(如炸过东西的油多次使用),这类油脂在高温下会产生更多致癌物。
如何减少厨房油烟的伤害?王菊勇医生给出三点建议:首先,控制油温,避免油冒烟后再炒菜,可采用 “热锅冷油” 的方式;其次,保证厨房通风,抽油烟机应在炒菜前 10 分钟打开,炒完后再运行 5-10 分钟,定期清洗油烟机滤网;最后,改变烹饪方式,多采用蒸、煮、炖、凉拌等低温方式,减少爆炒、油炸的频率。
对于长期做饭的人群,尤其是中老年女性,建议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 CT 筛查,以便早期发现肺部病变。别让厨房变成 “伤肺现场”,改变烹饪习惯,才能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守护肺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