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高不高看身体麻不麻?四肢有3个迹象,说明你的血糖已失控!
创始人
2025-08-03 00:38:08
0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街头巷尾,总有人谈血糖。

一提起糖尿病,很多人想到的是验血、打胰岛素、吃药控糖, 很少有人会把“手麻脚麻”这种看起来像是小毛病的症状和“血糖失控”联系起来。问题就在这里。

高血糖从不会一开始就敲锣打鼓,它往往用非常普通的感觉作为开场,比如手脚发麻、刺痛、灼热或者像有蚂蚁在爬。

这些信号极容易被人忽视,等到确诊糖尿病足或者神经病变,才追悔莫及。

在医学领域,糖尿病致使四肢产生的异常感觉,有一确切术语,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它是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美国梅奥诊所的数据显示,在2型糖尿病患者里, 超半数的人于病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

其中,早期症状常为对称性的四肢远端感觉异常, 以麻木最为典型。

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长期血糖控制不佳,造成神经末梢髓鞘受损的结果。

这种损伤的机制比较隐蔽。血糖升高时,葡萄糖通过多元醇代谢通路被还原成山梨醇,积聚在神经细胞内。

山梨醇本身不是毒物,但它会改变细胞内渗透压,引起水肿,同时影响细胞内钾钠泵功能。

长期作用下,神经轴突的传导能力下降,尤其是细小无髓神经纤维,最早表现为麻木、刺痛。

这是一个逐步进行的过程,初期间断、后来持续,最后可能发展到丧失触觉、温度觉。

英国国家糖尿病中心的长期随访研究显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 平均病程超过8年后,有高达76%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感觉异常

更关键的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种麻木和高血糖有关。

他们以为是颈椎病、坐骨神经痛、寒湿侵袭,买贴膏药、按摩、泡脚,反而耽误了早期诊断。

而在临床上,麻木的具体部位和特征,也可以透露出血糖控制状况。

例如双脚脚趾开始发麻、夜间加重、休息时明显,这种“袜套样”分布,是典型的周围神经病变早期表现。

还有一种现象更值得警惕,叫“静息性烧灼感”——晚上躺下,脚底像被火烧一样痛,这往往是无髓小纤维的损伤,提示病变已累及感觉神经的C纤维,代表病情已不止是轻度失控。

不过,真正被忽视的不是“麻”,而是麻木之后的那段“反应迟钝期”。

在血糖长期控制不良的背景下,神经病变会继续进展至“深感觉缺失”。

也就是说,患者不再觉得脚麻了,甚至走在地上也没有脚感,鞋磨破了脚也没感觉。

这类患者最容易出现糖尿病足溃疡,因为他们根本无法觉察足部受伤。

这不是好转,而是神经传导完全阻断。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的统计,约20%的糖尿病截肢患者,就是从无痛性溃疡发展而来。

除了下肢,手部的表现也不容忽视。有一种现象名为“糖尿病性腕管综合征”,此症乃是由高血糖致使腕部神经遭受压迫而引发。

其表现为拇指、食指、中指发麻,晨起时尤为明显,且握拳困难。

这种病变与典型的腕管综合征不同,它更容易双侧发作,而且恢复速度慢。

因为在高血糖环境下,结缔组织容易水肿,神经通道变窄,一旦压迫,神经修复周期被延长。

这些迹象并不是零碎的偶发现象,而是系统性失控的早期信号。

从内分泌角度看,血糖一旦进入慢性升高状态,代谢通路被迫切换,细胞受到氧化应激的攻击越来越频繁。

神经组织是对氧化损伤极其敏感的结构,因为它们本身缺乏修复机制。

而神经系统一旦被牵连,预示着血糖已经进入“器官影响阶段”。

人们总以为血糖高就是多吃了甜食、饭后升高、情绪波动。

但他们没意识到,高血糖的危害不在于“当下高了多少”,而在于“高了多久”。

神经病变不是某一次暴饮暴食造成的,而是慢性累积。

就像钝刀子割肉,一点点削神经的活性,直到患者丧失感觉,无法判断身体发出的任何危险信号。

更有意思的是,有研究表明, 神经病变患者比没有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情绪障碍

美国密歇根大学2018年的一项交叉分析指出,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中,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提高了近48%。

这说明,神经问题不仅是身体问题,也是心理问题。而一旦情绪系统被拖入代谢失衡中,整个治疗难度会倍增。

但这些并不是文章的终点,问题背后还藏着一个被反复忽视的核心逻辑: 人对“疼痛和麻木”信号的理解,是健康管理能力的底线

疼是一种警告,而麻是一种隔离。当身体进入“麻木模式”,其实是把警报系统关闭了。

这不是缓解,而是撤退。而多数人恰恰在这时松了懈,“不痛了,就是好了”。

这一思维漏洞,是糖尿病神经并发症高发的根本原因。

医学界早就提出,糖尿病的管理不该止于“控血糖”,而是应关注“末梢表现”。

如果患者出现手脚发麻,哪怕血糖不算特别高,也必须追查神经功能、电生理信号、末梢血流是否正常。

而不是等到脚溃疡、不能走路、手指僵硬才想到“是不是糖尿病搞的鬼”。

等病人问出这句话,往往为时已晚。

所以,那些轻描淡写的麻木、灼热、刺痛感,其实是身体最后的提醒机制。

如果这都被忽视,就像关掉最后一个信号灯。血糖的高低不是靠表格来感受,而是靠神经传导来判断。

一旦失去感觉,便意味着失去了早期干预的窗口。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张云琪,许宵钰,马郭薇,等.糖尿病并发症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24,40(10):1808-1813.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若... 2002年,俄罗斯复产的图-160战略轰炸机成功完成首飞,这一历史性时刻对俄罗斯而言意义重大,因为这...
爸妈老花眼突然消失,小心患上这... 拥有清晰的视力 对孩子来说很重要 对于年迈的父母而言,同样重要 买菜、购物、接送孙子 跳广场舞、散步...
原创 人... 天气一热,吃他汀的我爸差点“躺平”在菜市场 “闺女,快回来!你爸在菜市场晕倒了!”上周我妈一个电话...
广州华康中医医院杜鹏主任:风湿... 在城市快节奏生活的背景下,风湿、痛风以及各类骨关节问题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据数据显示,当前30岁以上...
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为何要做这... 脑梗死,俗称“脑梗塞”,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卒中的70%。简单来说,就是由于各种原因...
高血脂患者的水果选择:避开这三... 现在的生活要比几十年前好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是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患上“富贵病...
HPV不是只有女生该打疫苗:男... 提到 HPV(人类乳突病毒),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子宫颈癌。但你知道吗?最新研究显示,HPV 引发...
疣、感染和低免疫力背后隐藏着什... 想象一个青少年,似乎总在生病,身上长满顽固的疣,医生却始终找不出原因。17岁的莎拉(Sarah),来...
原创 中... 到了中伏,天气就要进入特别热的时候,从传统养生来讲,这大热天可不单单是出汗让人难受,更关键的是身体会...
孕妈必看!避孕药治痘的真相揭露...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年轻女性在平台上分享生活点滴,其中不乏关于痤疮治疗的讨论。最近,一项研究揭示了社...
血脂高、血管硬、血糖不稳?一个... “体检单上血脂箭头全朝上,吃西药怕伤肝”“血管有斑块,医生说动脉硬化在进展”“肚子大、血糖忽高忽低,...
北京菌一生:年年复查没问题,为... "我每年都按时查头颈部,谁能想到这病会偷偷跑到肺里啊..."45岁的李师傅拍着CT报告单,声音都在发...
老年之困:当神志不再清明,我们... 年岁的车轮碾过,白发渐生时,我们最畏惧的或许不是身体的衰败,而是那双曾经明亮的眼睛逐渐蒙上认知的雾霭...
南昌第五医院江辉主任:以温情守... 在南昌第五医院甲状腺科,有一位深受患者信赖的医生 —— 江辉主任。从医二十多年来,他始终怀揣着对医学...
铜摄入:中风后认知健康的隐秘钥...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人在中风后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一个可能的答案——铜。 随着全...
聚焦技能提升:湖南31名盲人医... 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8月1日讯(本报记者 陈艳阳 实习记者 王卓雅)7月31日,由湖南省残疾人劳...
贾永忠主任提醒,三伏天,甲亢患... 三伏天热浪滚滚,医院诊室中,贾永忠主任刚刚接诊了一位危重甲亢患者:心率狂飙至180次/分钟,同时剧烈...
超千家医院已开设“乙肝临床治愈... “医生,我乙肝感染十几年了,还有没有可能治好?” 对于大多数乙肝患者而言,每天需要吃一次核苷类药物对...
血糖高不高看身体麻不麻?四肢有...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街头巷尾...
距离立秋还有5天,记得“吃2肉... 还有5天就立秋啦!日历一翻,空气里那丝若有似无的燥气,还有早晚那点悄悄溜进来的凉意,都在提醒咱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