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街头巷尾,总有人谈血糖。
一提起糖尿病,很多人想到的是验血、打胰岛素、吃药控糖, 很少有人会把“手麻脚麻”这种看起来像是小毛病的症状和“血糖失控”联系起来。问题就在这里。
高血糖从不会一开始就敲锣打鼓,它往往用非常普通的感觉作为开场,比如手脚发麻、刺痛、灼热或者像有蚂蚁在爬。
这些信号极容易被人忽视,等到确诊糖尿病足或者神经病变,才追悔莫及。
在医学领域,糖尿病致使四肢产生的异常感觉,有一确切术语,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它是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美国梅奥诊所的数据显示,在2型糖尿病患者里, 超半数的人于病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
其中,早期症状常为对称性的四肢远端感觉异常, 以麻木最为典型。
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长期血糖控制不佳,造成神经末梢髓鞘受损的结果。
这种损伤的机制比较隐蔽。血糖升高时,葡萄糖通过多元醇代谢通路被还原成山梨醇,积聚在神经细胞内。
山梨醇本身不是毒物,但它会改变细胞内渗透压,引起水肿,同时影响细胞内钾钠泵功能。
长期作用下,神经轴突的传导能力下降,尤其是细小无髓神经纤维,最早表现为麻木、刺痛。
这是一个逐步进行的过程,初期间断、后来持续,最后可能发展到丧失触觉、温度觉。
英国国家糖尿病中心的长期随访研究显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 平均病程超过8年后,有高达76%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感觉异常。
更关键的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种麻木和高血糖有关。
他们以为是颈椎病、坐骨神经痛、寒湿侵袭,买贴膏药、按摩、泡脚,反而耽误了早期诊断。
而在临床上,麻木的具体部位和特征,也可以透露出血糖控制状况。
例如双脚脚趾开始发麻、夜间加重、休息时明显,这种“袜套样”分布,是典型的周围神经病变早期表现。
还有一种现象更值得警惕,叫“静息性烧灼感”——晚上躺下,脚底像被火烧一样痛,这往往是无髓小纤维的损伤,提示病变已累及感觉神经的C纤维,代表病情已不止是轻度失控。
不过,真正被忽视的不是“麻”,而是麻木之后的那段“反应迟钝期”。
在血糖长期控制不良的背景下,神经病变会继续进展至“深感觉缺失”。
也就是说,患者不再觉得脚麻了,甚至走在地上也没有脚感,鞋磨破了脚也没感觉。
这类患者最容易出现糖尿病足溃疡,因为他们根本无法觉察足部受伤。
这不是好转,而是神经传导完全阻断。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的统计,约20%的糖尿病截肢患者,就是从无痛性溃疡发展而来。
除了下肢,手部的表现也不容忽视。有一种现象名为“糖尿病性腕管综合征”,此症乃是由高血糖致使腕部神经遭受压迫而引发。
其表现为拇指、食指、中指发麻,晨起时尤为明显,且握拳困难。
这种病变与典型的腕管综合征不同,它更容易双侧发作,而且恢复速度慢。
因为在高血糖环境下,结缔组织容易水肿,神经通道变窄,一旦压迫,神经修复周期被延长。
这些迹象并不是零碎的偶发现象,而是系统性失控的早期信号。
从内分泌角度看,血糖一旦进入慢性升高状态,代谢通路被迫切换,细胞受到氧化应激的攻击越来越频繁。
神经组织是对氧化损伤极其敏感的结构,因为它们本身缺乏修复机制。
而神经系统一旦被牵连,预示着血糖已经进入“器官影响阶段”。
人们总以为血糖高就是多吃了甜食、饭后升高、情绪波动。
但他们没意识到,高血糖的危害不在于“当下高了多少”,而在于“高了多久”。
神经病变不是某一次暴饮暴食造成的,而是慢性累积。
就像钝刀子割肉,一点点削神经的活性,直到患者丧失感觉,无法判断身体发出的任何危险信号。
更有意思的是,有研究表明, 神经病变患者比没有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情绪障碍。
美国密歇根大学2018年的一项交叉分析指出,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中,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提高了近48%。
这说明,神经问题不仅是身体问题,也是心理问题。而一旦情绪系统被拖入代谢失衡中,整个治疗难度会倍增。
但这些并不是文章的终点,问题背后还藏着一个被反复忽视的核心逻辑: 人对“疼痛和麻木”信号的理解,是健康管理能力的底线。
疼是一种警告,而麻是一种隔离。当身体进入“麻木模式”,其实是把警报系统关闭了。
这不是缓解,而是撤退。而多数人恰恰在这时松了懈,“不痛了,就是好了”。
这一思维漏洞,是糖尿病神经并发症高发的根本原因。
医学界早就提出,糖尿病的管理不该止于“控血糖”,而是应关注“末梢表现”。
如果患者出现手脚发麻,哪怕血糖不算特别高,也必须追查神经功能、电生理信号、末梢血流是否正常。
而不是等到脚溃疡、不能走路、手指僵硬才想到“是不是糖尿病搞的鬼”。
等病人问出这句话,往往为时已晚。
所以,那些轻描淡写的麻木、灼热、刺痛感,其实是身体最后的提醒机制。
如果这都被忽视,就像关掉最后一个信号灯。血糖的高低不是靠表格来感受,而是靠神经传导来判断。
一旦失去感觉,便意味着失去了早期干预的窗口。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张云琪,许宵钰,马郭薇,等.糖尿病并发症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24,40(10):1808-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