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心慌、胸闷等症状似乎成了许多人的“常客”。很多人对此不以为意,认为只是暂时的不适,休息一下就会好。然而,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可能正是冠心病发出的“预警信号”。冠心病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若不及时防治,可能会引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正为患者提供了全面且有效的“心”招。
冠心病:不容忽视的“隐形杀手”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其典型症状包括胸痛、胸闷、心慌、气短等,但也有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牙痛或颈部紧缩感等,容易被误诊或漏诊。
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众多,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精神压力大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冠心病的发病风险也会逐渐增加。因此,对于出现心慌、胸闷等症状的人群,尤其是具有上述危险因素者,一定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
中医视角下的冠心病防治
中医虽然没有冠心病这一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胸痹”“心痛”等范畴。中医认为,冠心病的发生与年老体虚、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邪内侵等因素有关,导致心脉痹阻,不通则痛。
在防治方面,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中药调理,可改善心脏功能,调节血脂、血压,缓解症状。例如,丹参、川芎、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流量;瓜蒌、薤白等通阳散结药物,可改善胸闷、胸痛等症状。此外,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外治法,也能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对冠心病的防治有一定帮助。
同时,中医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情绪波动;合理饮食,少食肥甘厚味,多吃蔬菜水果;适当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有助于增强体质,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西医防治冠心病:精准干预
西医在冠心病的防治中,有着一套成熟且精准的方法。药物治疗是基础,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调脂药、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等,这些药物分别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减慢心率、扩张冠状动脉等作用,能有效缓解症状,预防心肌梗死等严重事件的发生。
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西医还可采用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通过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迅速开通狭窄或闭塞的血管,恢复心肌血流灌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即心脏搭桥手术,则适用于多支血管病变或介入治疗困难的患者。
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协同增效
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充分发挥了中医和西医各自的优势,实现了优势互补。在急性发作期,西医的快速干预能迅速缓解症状,稳定病情;而在缓解期,中医的调理则能改善患者的体质,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复发。
总之,心慌、胸闷别大意,这可能是冠心病在向我们发出警告。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全面、有效的防治之路。我们应重视冠心病的防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体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让我们用中西医结合的“心”招,守护好我们的心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