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身边有人总是抱怨浑身不舒服:头痛、胸闷、腹痛、四肢麻木,但反复检查却查不出病因?这种情况可能并非“无病呻吟”,而是一种名为“躯体形式障碍”的心理疾病在作怪。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常因反复出现的躯体症状就医,如慢性疼痛、肠胃不适、呼吸困难等,但医学检查却显示无器质性病变。这种“查不出病”的困境常让患者陷入焦虑——他们确信自己“有病”,却得不到诊断,甚至被误解为“装病”。事实上,躯体形式障碍的症状是真实存在的,其根源在于心理因素。长期压抑的负面情绪、无法表达的心理冲突、对压力的过度敏感等,都可能通过身体症状表现出来,形成“心理痛苦→躯体化反应”的恶性循环。
躯体形式障碍的成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显示它与多因素相关。遗传因素可能使部分人更易患病;社会心理因素如童年创伤、长期压力、人际关系冲突等,也可能埋下隐患。患者常存在“情绪表达困难”,无法通过语言宣泄内心痛苦,身体便成为情绪的“代言人”。例如,职场高压可能转化为胃痛,婚姻矛盾可能表现为胸闷,而患者本人却难以意识到心理与躯体的关联。
诊断躯体形式障碍需排除躯体疾病,同时满足“持续关注躯体症状、过度担忧且影响生活”的标准。但现实中,患者常陷入“反复检查→无结果→更焦虑”的恶性循环。值得注意的是,躯体形式障碍并非“想出来的病”,也不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现,它与抑郁症、焦虑症一样,是真实的心理疾病,需要专业干预。
家人和朋友的误解(“你就是太矫情了”)可能加剧患者的痛苦。正确的支持方式是:肯定其真实的不适感,减少评判和说教,鼓励其寻求精神科或心理科的帮助。耐心倾听、陪伴就医、共同探索压力源,都是康复路上的重要助力。躯体形式障碍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被忽视的心理需求。当身体反复“报警”却查不出病因时,或许该倾听内心的声音——那些未被表达的情绪,正等待着被看见与化解。及时求助,正视心理与身体的对话,才是走向健康的钥匙。
专家简介
郭艳梅
郭艳梅: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中级心理治疗师,河北大学,承德医学院硕士生导师,心理学硕士,毕业于河北大学,先后到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进修学习。京津冀临床心理服务联盟专家成员,河北省精神科联盟专家,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进食障碍协作组委员兼秘书,河北省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组成员,河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河北省心理卫生学会精神疾病联络就诊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精神科临床及心理治疗工作27年,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著作2部。主持、参与多个省级/市级科研项目的开展,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多项。主要擅长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心身疾病、失眠症及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和家庭问题的诊治。
专家简介
张莹
张莹:本科学历,工作中认真负责,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严格遵守医疗规范,确保每一位患者的健康与安全,擅长精神疾病的护理技术。
临床心理一科简介:
临床心理一科为省级重点发展学科,省级青年文明号,位于2号病房楼三层,设置床位50张。该科为开放管理病房,主要收治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焦障障碍、惊恐障碍、社交恐怖症、强迫症、疼痛障碍、应激相关障碍、适应障碍、进食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各种心理障碍、心理创伤相关障碍、青少年情绪、行为障得,及其他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心理障碍等患者。
临床心理一科为医院特色科室之一,拥有一支专业技术扎实的医疗、护理团队,是临床心理教学及实践基地。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针对不同病种、不同个体及疾病的不同时期,为患者选择相适应的心理治疗方法,如认知治疗(如理性情绪治疗)、行为矫正治疗(如系统脱敏治疗)、精神分析、婚姻家庭治疗、生物反馈疗法、音乐治疗、放松训练、催眠治疗、团体治疗等,帮助患者了解自我、减轻痛苦,消除疾患,提高生活质量。科室并为出院患者提供长期的干预措施和心理健康指导意见及预约复诊服务。
科室理念:驱散心灵迷雾,营造温馨家园。
临床心理一科
供稿科室 | 临床心理一科
审核 | 郭艳梅
责编 | 王熙
编审 | 马克谨
01
02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