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29日讯(记者 郭芝桃 严德赢)三伏天是祛湿排毒排寒的好时机,很多人都选择艾灸穴位保健。艾灸通过艾绒燃烧产生温热刺激的物理效应与艾草药性透皮吸收的药理效应协同作用,不仅能有效激发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更能双向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显著改善局部及全身微循环,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
湖南艾灸历史悠久,两千多年来,湖湘中医将艾草广泛应用于温通经脉、散寒除湿、活血化瘀、扶助正气、祛除病邪,哪些人群最为适用呢?记者带着问题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医药学院校长何清湖。
亚健康状态人群:如因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所致之失眠、神疲乏力、消化不良、精力不足、内分泌失调等问题,可艾灸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内关、合谷等穴达到温阳散寒、补益元气、调畅情志的效果。
办公室久坐人群:针对肩颈僵硬、腰背酸痛,建议取穴:大椎、肩井、肾俞、命门等,施以温和灸,每穴15-20分钟,每周2-3次,以舒筋活络、温通气血,缓解肌筋膜紧张。
手脚冰凉人群:多为阳气不足、气血不畅所致,推荐艾灸气海、关元、命门、足三里、涌泉,每次10-15分钟,每周2-3次,长期坚持可改善症状。尤其足三里被誉为“强壮要穴”,艾灸此穴可补益脾胃、生发阳气。
老年人群:肾气渐疲,元气渐亏,会出现腰膝酸痛、夜尿频多、健忘失眠、不耐疲劳、视力减退、听力衰减、脱发白发等肾虚症状。宜选用温和刺激,重点艾灸中脘、足三里、关元、气海、肾俞、太溪等穴,每次10分钟,避免过热。建议选用艾灸盒或艾灸设备居家保健。
湿热体质者:面垢油光、痤疮、口苦、身重等表现者,可选八髎、曲池、丰隆、阴陵泉等穴清热利湿,每次艾灸不超过10分钟。
三伏天时人体阳气最盛、毛孔开泄,艾灸的温热效应更易渗透体内,实现“冬病夏治”。尤适用于肺系慢性疾患如咳喘、老慢支,寒湿痹痛型骨关节病,下焦虚寒的妇科、男性病症,脾胃虚寒所致慢性胃肠病及常见亚健康状态之调治。
针对长时间待在空调房,缺少运动,手脚冰凉、女性痛经的人群,可重点艾灸神阙、气海、关元、子宫穴、八髎穴、三阴交、地机、血海,温和灸每穴15-20分钟,月经前3—5天连续艾灸3—5次效果最佳。寒湿严重者,可选隔姜灸;气滞血瘀型,可加灸太冲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