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是身体最细的部位,承担着支撑头部的重任,不仅是颈椎、气管的重要通道,还藏有诸多器官。
作为一个日常显露在外的部位,脖颈的变化往往最易被人察觉,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身体的整体健康趋势。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解读健康的人脖子有哪些特征,并支招护好这个重要部位。
受访专家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 刘天润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高登峰
浙江省人民医院针灸推拿一科主任、副主任中医师 汪凡
健康的脖子有4个特征
如果脖子有以下表现,说明你的身体状态还不错。
颜色正常
通常脖颈部位的皮肤平整光滑,没有明显的色斑、暗沉或肿胀,可能会因个人肤色、暴晒、体温、情绪等因素有所差别,比如部分人偏黄、情绪激动时偏红。
总体来说,脖颈皮肤的颜色应与其他部位一致,不会有明显色差,如果出现颜色改变,可能提示内分泌或代谢异常等问题。
无异常肿块
健康的人,脖子线条自然流畅,一般不会出现异常的肿块。
因为脖颈部位有很多器官,包括甲状腺、咽喉、颈段气管、食管、淋巴结等,这些器官的病变或可出现体积增大,从而占据颈部空间,导致脖颈肿大。
自查甲状腺状态,可用手指触摸喉结区域,观察是否有异常肿块,感受吞咽时是否有不适、疼痛或异物感;
自查淋巴结时,可用手指指腹轻轻按压、触摸耳后和颌下,感受有无压痛,如果发现异常,建议及时就医。
灵活不僵硬
健康的脖颈十分灵活,可大幅转动、倾斜,低头、仰头、侧头和转头都不会受限。
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伏案工作等不良姿势,可造成脖颈肌肉持续紧张、僵硬;突然用力扭转、外伤等情况也可造成肌肉被强烈牵拉,均会引发疼痛。
出现脖颈僵硬疼痛时,可先调整姿势,进行适度的拉伸、转动等,看能否缓解。如果疼痛僵硬无法减轻,甚至加重,且伴有其他不适,建议及时就医。
颈围正常
正常情况下,健康成年男性的颈围不超过38厘米,成年女性不超过35厘米。
如果颈围变大,意味着颈部脂肪堆积过多,与全身肥胖程度也呈正相关,多是因缺乏运动、不良饮食习惯等。
颈部脂肪多还可造成气道狭窄,引发睡眠呼吸暂停,增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病风险。
测量颈围,可选站立姿势或端坐在椅子上,平静呼吸,平视前方,将软尺在喉结下方到低头时手能摸到颈椎最突出的位置绕一圈,建议每月测量一次,将数据记录下来。
按摩时建议避开脖子
脖子不适或肩颈酸痛时,有些人可能想通过按摩放松一下,但“不当颈部按摩诱发脑梗”的事情会时有发生。
颈部的血管十分密集,其中最重要的两条是颈内动脉、椎动脉,分别供应大脑前部3/5的血液、后部2/5的血液。人体的重要动脉几乎都在躯干内,但颈动脉只有薄薄的皮肤作为保护。
由于存在弯曲和分叉,颈动脉的血流状态复杂,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随着病程发展,稳定斑块可变为易损斑块,一旦破裂形成血栓,可堵塞脑血管,形成脑梗。
部分研究证实,颈部推拿对稳定斑块无显著影响,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存在易损斑块的患者不宜进行颈部推拿。
此外,在颈内动脉基部或颈总动脉分叉处有一个压力感受器,即颈动脉窦,位于“三角区”的表浅部分。
颈动脉窦内的神经末梢受刺激后,可造成心跳减慢和血压下降,部分人群对此十分敏感,如果过度按压,严重时可导致心脏停搏、猝死。
因此,颈部推拿确实对血管存在影响,尤其是颈前三角区,需特别注意。推拿前,最好在医生指导下完善相关检查,避免已知的血管风险。
如何缓解颈部不适
颈部不仅是活动度最大的脊柱部位,也是最脆弱的神经中枢“走廊”。颈部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保护其健康至关重要。日常生活中做好以下4件事,可预防和缓解颈部不适。
No.1
锻炼颈部肌肉
双手交叉抱住小脑,在头部向后使劲的同时,手掌向前用劲,形成对抗的状态,每次坚持15秒,放松10秒,10-20次/组,1-2组/天。
这种静止对抗锻炼有助于强健颈部肌肉,且不会因活动过度造成颈椎结构不稳。
No.2
注意劳逸结合
建议减少连续伏案工作的时间,可通过调节座椅高度,或调整电脑高度,让颈部处于竖直伸展的状态。
可以每隔1小时就起来走动一下,就算是站起来伸懒腰,或去趟卫生间,也能让颈部得到放松。
No.3
养成良好睡姿
喜欢平躺的人,支撑头的枕头位置大约一拳高(5~7厘米);支撑脖子的地方要比后脑勺高3~5厘米,脖颈能被托住,自然弯曲,肌肉自然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