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脑梗属于 "中风" 的范畴。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人体内部的气血、阴阳失衡密切相关。《黄帝内经》中就有 "风者,百病之长也" 的记载,这里的 "风" 不仅指外界的风邪,更包括人体内风的扰动。当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导致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滋生,就可能引发内风,从而出现突然昏倒、半身不遂等中风症状。
具体来说,脑梗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几个中医因素有关:
(一)内风扰动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长期情绪波动、恼怒过度,或年老体衰、肝肾阴虚,就会导致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内风扰动,气血逆乱,上冲于脑,从而引发脑梗。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说:"肝阳化风,气血并走于上,冲激前后二阴,而卒然仆倒无知。"
(二)痰浊内阻
脾主运化,为生痰之源。若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生冷油腻之物,或思虑过度,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聚湿成痰。痰浊内阻,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脑窍失养,就容易发生脑梗。《丹溪心法》中提到:"半身不遂,大率多痰。"
(三)气血瘀滞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若气滞不行,或气虚推动无力,就会导致血液运行不畅,形成瘀血。瘀血阻滞脑络,脑脉不通,从而引发脑梗。《医林改错》中指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
(四)正气亏虚
人体的正气具有抵御外邪、维持脏腑功能正常的作用。若年老体弱、久病不愈,或过度劳累、耗伤正气,导致正气亏虚,气血阴阳不足,就容易受到外邪侵袭,或内生病理因素,从而引发脑梗。《景岳全书》说:"凡病中风,乃中伤脏气也。"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情,采用不同的中药进行调理,以达到预防脑梗的目的。
1. 气虚血瘀证
表现为肢体乏力、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舌质紫暗、脉细涩等。治宜益气活血,常用的中药有黄芪、丹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等。经典方剂补阳还五汤就是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剂,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的功效。
2. 痰湿内阻证
表现为体型肥胖、肢体困倦、胸闷痰多、舌苔白腻、脉滑等。治宜祛湿化痰,常用的中药有茯苓、白术、陈皮、半夏、天麻、胆南星等。半夏白术天麻汤是治疗痰湿内阻证的常用方剂,具有燥湿化痰、平肝熄风的作用。
3. 肝阳上亢证
表现为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等。治宜平肝潜阳,常用的中药有天麻、钩藤、石决明、龙骨、牡蛎、黄芩、栀子等。天麻钩藤饮是治疗肝阳上亢证的经典方剂,具有平肝熄风、清热活血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调理需要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病情进行辨证论治,不可自行用药。
下一篇:医萌宝贝-儿童佝偻病应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