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管理的实践中,我们常说“制度是骨架,流程是血管,文化是灵魂”,但真正支撑起一家医院长期发展的,是人,是人才,是团队。
遗憾的是,在一些组织中,人才却成了“耗材”,员工被当作“易耗品”使用,重招轻育,重用轻养,重压轻扶。这种短视的管理方式,不仅消耗了人的积极性,也透支了组织的未来。
人才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长期投资
招聘员工,不是填坑,而是育人。招一个人进来,不要指望他能马上“上战场、打胜仗”,而是要给他明确的目标、成长的路径、必要的培训与指导,以及可见的发展空间。只有这样,员工才会把组织当成家,而不是临时工地。
引进人才,更不是找“救世主”
医院在引进中高端人才时,往往会许下诸多承诺:有平台、有资源、有团队、有政策支持。但现实中,却常常出现“承诺的资源迟迟不到位、内部障碍层层设限、组织协同严重不足”的情况。
于是,人才刚落地,就陷入“干不了、推不动、融不进”的困境-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要“毁人不倦”——进一个,毁一个
人才引进最怕的不是人选不合适,而是组织没有做好接纳他的准备。常见的现象是:
引进前:相看两欢喜;
引进后:相处两生厌。
被引进的人觉得遇上了“渣男”-说得好听,做得寒心。
引进的人觉得找了个“麻烦“-不接地气、不服管理、不出成绩。
这类“穿线”现象屡见不鲜,根源在于:
引进时期望值太高、承诺太多;
落地后支持太少、容忍太低。
有的管理者指望引进人才“马上产出、立刻变现”,一边压业绩、一边不提供资源、不容试错,最后不仅“毁了人”,也“寒了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信任之外,更需要系统支持
有人说:“信任,是领导给人才最好的礼物。”但我要说,仅有信任还不够。
引进人才要生存、落地、发展,靠的不仅仅是上级的支持,还需要整个系统的协同——包括相关部门的配合、业务体系的联动,以及文化氛围的包容。
尤其在医院这样的组织中,“部门利益”与“既得利益者”常常是人才融合的最大障碍。新来的人想创新、想改革,但老同事未必欢迎;新思路想落地,旧机制却层层卡壳。更有甚者,有人故意冷眼旁观、冷言冷语,成了“看热闹的吃瓜群众”。
好文化,是人才最好的生长土壤
一个组织能不能容得下人才,关键在文化。
有没有欢迎新人的氛围?
能不能包容试错?
有没有鼓励合作、而不是拉帮结派?
当人才处境困难时,有没有人拉一把?
这些问题,决定了一个人才是“落地生根”,还是“无疾而终”。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引进一个人才,不是把他推到组织的边缘去“单挑”,而是要把他纳入主干,给予真实的资源、真实的权力和真实的保护,让他不仅“来得了”,更“留得下”、“干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