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我们迎来了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作为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大暑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为一年中阳气最盛、湿气最重的时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大暑之名,便因“炎热至极”而得。此时天地如蒸笼,人体腠理开泄,阳气浮越于表,脏腑气血相对不足,恰是中医“冬病夏治”的关键节点——顺应阳盛之势调补脏腑,可达到“以热治热、驱邪外出”的效果。
大暑养生重“三防”
1. 防“阳暑”——避免高温中暑
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汗液渗出过多而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就容易中暑。建议:避免在高温下长时间工作;出门随身携带遮阳装备;适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淡盐水、含电解质的清凉饮料;可饮用绿豆汤、酸梅汤、淡竹叶茶等传统解暑饮品。
2. 防“阴暑”——避免贪凉伤阳
中医提醒,伏天既要防“阳暑”,也要防“阴暑”。古人讲“夏不欲穷凉”,过度贪凉可致“热伤风”。这是因为高温时人体毛孔开放,汗出不断,阳气大泄,卫外不固,风寒之邪易乘虚而入。建议:空调温度不低于26℃,避免直吹身体;夜晚睡眠时,应关上电风扇和冷气机,并盖好腹部。
3. 防“湿邪”——健脾祛湿是关键
中医认为,夏季“湿性重浊,粘腻,患之则缠绵难愈。”湿气重会带来头重如裹、四肢困重、胃口差、大便黏腻等症状。饮食可多吃薏米、赤小豆、山药、茯苓等以利湿,适当食用苦瓜等苦味食物,以清热解暑,促进消化酶分泌;少吃生冷、甜腻的食物,如冰西瓜、冷饮、奶油蛋糕,以避损伤脾胃阳气。可适当喝些温热姜茶,有助于排汗降温。
大暑养生中医疗法助安康
1.三伏贴
三伏贴是一种中医特色外治疗法,基于“冬病夏治”理论,在三伏天阳气最旺盛时,将中药贴敷于特定穴位,借助三伏天的高温和人体阳气升发,药物透过皮肤渗透经络,调节脏腑功能,增强免疫力,适合慢性虚寒性疾病防治。常见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虚寒性胃病、关节炎等,也可用于体质调理,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时疫和感冒等。
2.艾灸疗法
三伏灸常从夏至后开始启动,此时艾灸可借助自然界旺盛的阳气温通经脉,驱散体内积寒,强壮脾肾阳气。祛湿黄金穴:阴陵泉(健脾)+丰隆(化痰)+承山(祛湿),阳虚者可加灸关元、足三里、中脘等穴位。
3.中药熏蒸
用苍术、黄柏、牛膝各15g煮水熏蒸膝关节改善老寒腿。
4.耳穴压豆
取“脾”、“胃”、“内分泌”耳穴贴王不留行籽,按压至酸胀,辅助调节胃肠功能。
大暑养生应急处理解中暑
遇到中暑情况,需立即将患者移到通风良好的阴凉或空调环境中,解开衣领、腰带等束缚衣物,保持呼吸通畅。用湿毛巾或冰袋(可用矿泉水瓶冻冰代替)敷在额头、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帮助散热。若患者意识清醒,少量多次饮用凉盐水、运动饮料或淡糖盐水(避免喝冰水或大量饮水,以防呕吐)。忌喝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饮品(如可乐、浓茶),以免加重脱水。若患者出现昏迷、抽搐、呼吸困难、体温持续升高、恶心呕吐不止等严重症状,立即拨打120,送医前可让其侧卧,防止呕吐物窒息。轻症患者经处理后症状未缓解或加重,也需及时就医。
大暑虽热,却蕴含着“物极必反”的哲理——最炎热的时节过后,便是立秋的凉爽。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养生调理,我们便能安然度过这段“苦夏”,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