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温多雨,空气中弥漫着看不见的“暑湿之邪气”。这时,湿气本身也会在体内停滞,形成“内湿”,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特别是那些平时肠胃功能就比较脆弱的人群,或是夏季贪凉过度(嗜食冷饮、久吹空调)、情绪长期低落压抑、习惯性熬夜消耗元气的人,脾胃这道防线更容易被湿邪攻破。
如何祛湿?一起了解↓
我们常说的“湿气重”,其实是人体的水液代谢出了问题。相对来说,一年四季中,夏季湿气更容易侵入人体,更需要祛湿,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①夏季雨水较多,天气潮湿,衣服变潮湿后,湿气容易侵入人体;
②夏季容易出汗,人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中,容易造成寒湿之邪侵袭入体;
③夏季吃的饮食偏凉性,冷饮、凉菜等摄入多,也容易造成寒湿侵入体内。
湿气分为外湿与内湿。外湿通常是外部气候潮湿,涉水、淋雨等侵袭人体所导致;而内湿往往指痰湿,与体内脏腑功能有直接关系。
人体中,主水液代谢的脏腑主要为肺、脾、肾,当这3个脏腑出现一些功能障碍时,水液就会停滞,时间长了就会形成所谓的“痰”。中医常说“瘦人多火,肥人多湿”,肥胖人群大多存在痰湿困阻问题,会出现脾虚、困倦、乏力、舌苔腻、身体沉重等症状。
很多时候,我们不经意间的生活习惯,都会成为身体的“加湿器”。想要养生,先从改善这些习惯开始↓
肥甘厚味是指辛辣油腻、甜腻的精细食物,或者味道浓厚的食物,比如肥肉、油炸食品、甜食、麻辣火锅等。过量食用油腻食物会伤害脾胃,降低其运化能力,从而助长湿气生成,停留在体内。
贪食生冷、饮酒及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更容易生湿,以致脾胃功能变差,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使湿气在体内停留。
湿邪从体表侵入后,与内湿结合,会加重痰湿困阻的症状。洗澡后,要及时、充分擦干身体,包括脚,并及时吹干头发,头发还湿着时不要入睡。
运动少的人,经常会出现身体沉重、四肢无力等湿气重的表现。越是不爱运动,体内的湿气就会越多。坚持运动可有效加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湿气排出。可尝试八段锦、跑步、快走等运动,适当排汗可加速身体“排湿”。
熬夜刷手机,不仅影响睡眠,还可能导致体内湿气堆积。专家介绍,熬夜会消耗津液,影响水液正常运行,长期如此,痰湿就可能悄悄找上门。为了健康,早睡早起,适当运动。
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脾主运化水湿,肺通调水道,肺脾两虚,水湿就容易停留在体内无法排出,而薏苡仁刚好作用于这两条经络,有利于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此外,现代研究发现,薏苡仁具有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水液代谢、维护肠道健康的功效。
尤其是舌中后部舌苔厚腻的人群,食用薏苡仁后,既可以健脾化湿,还可以通过淡渗利湿的方式,把湿邪通过小便排出体外,有利于改善因痰湿困阻引起的肥胖。
生的还是熟的?选对才有效!
①生薏苡仁:适合湿热型肥胖人群,比如身体有内热、舌苔黄腻的人群,有利于清热利湿,可煮粥、蒸饭食用。
②熟薏苡仁:适合脾虚湿阻型肥胖人群,比如体质偏弱、一吃凉的就容易腹泻、怕冷阳虚的人群,有利于健脾温阳、减少寒凉伤脾风险,可直接泡茶饮用。
冬瓜:消肿祛湿
冬瓜性味甘淡,入肺、脾、大肠经,冬瓜皮和冬瓜肉有清热利水、利尿的功效,可以帮助改善水肿、水湿、代谢不好的情况。
此外,冬瓜含水量高,还富含膳食纤维,因此升糖指数低,是控制血糖的好帮手。冬瓜中所含有的活性成分,如丙醇二酸和葫芦巴碱还能抑制饮食中的糖分转化为脂肪。
中医所说的子午觉,子时是晚上23点~次日凌晨1点,“午觉”说的便是12点~13点。
芒种后,晚上尽量11点前入睡,避免熬夜耗伤阳气。中午可以适当小憩,以缓解疲劳,但不要饭后立刻睡觉,以免胃肠胀气。
保持环境通风干燥:日常要保证居住和工作环境的良好通风;若环境过于潮湿,可使用除湿机或放置干燥剂来改善;若室外湿气较重,可通过打开风扇、空调等方式促进室内空气流通,维持房间干燥。
注意个人及物品防潮:洗完头后,睡觉前需用吹风机将头发吹干,避免湿发入睡;下雨天尽量减少外出,若不慎淋雨,要及时更换衣物,鞋子湿了也需立即更换,且湿鞋需充分晾晒。
湿热交蒸的环境下,运动应以“缓”为宜,避免过度、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
运动后要及时擦干汗液,更换干爽衣物,忌立即冲凉或吹冷风。
如果有条件,试试在早上6~7点或傍晚5~6点这两个时段运动,以避开强烈日照。
参考资料:
1、慢病界-央视一套-2025-06-17-《夏季养生祛湿 注意“五做五不做”》
2、生命时报-2025年06月05日-《湿气最重的15天来了,中医提出5件事祛湿》
版权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部分图片文字来源网络,
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宣传素材。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