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吃点什么能瘦”,这大概是想减肥吃货们最终极的困惑了。
自从8年前开始创业,李聪的体重一直在飙升,从最低点110多斤一路飙升到160斤以上。去年知名喜剧人短期内减掉100斤,给了她很大鼓舞。进入40岁以后,血糖开始升高,她也决定尝试减肥。结果没想到,减脂餐吃了、健美操练过,体重不降反升,还落下了关节疼痛的毛病。
无奈之余,她打起了“减重药”的主意,看着堪比手术的效果,心动不已。但“自己是不是适合用GLP-1?用了能瘦多少?会不会反弹?”一直盘踞在李聪的心头。
李聪的疑惑正是全国上亿减肥人的缩影。在社交平台和媒体上,短期用药后感觉效果,就选择自主停药;BMI不到24,但也对GLP-1的效果蠢蠢欲动,想要尝试;还有人担心用了GLP-1没有效果,钱都打了水漂;真正肥胖的人又不认为肥胖是疾病,需要干预,或者不知道应该到哪里寻求帮助……
这些问题,同样也让医学界非常关切。
7月4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纪立农教授与阿里健康联合发布“科学减重标准”,自此对“减重的BMI门槛线、减重的周期”有了更明确的数字标准。
“首先,减重应严格依据BMI数值门槛,BMI≥28 的肥胖人群,或BMI≥24 的超重人群,且伴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的合并症,例如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等;其次,科学减重应该是长期的健康管理,通过规范的营养管理、药物治疗、运动干预,实现减重阶段性目标:3个月至少瘦3%、6个月至少瘦5%。”纪立农教授进一步解读。
“在体重管理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方法不科学是困扰用户的最核心问题。”阿里健康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沈涤凡表示,阿里健康联合礼来、信达、银诺等中外药企推出“科学减重计划”,为用户提供“一对一专属医生答疑、药师服务”等一揽子计划。
据悉,阿里健康针对参与减重计划的用户,配备“医生+药师”专业队伍,为减重者提供“全程陪伴式”服务,随时应对解决治疗初期可能存在的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此外,阿里健康还联合众安保险推出“不瘦必赔”服务,针对购买相关产品的用户提供最高5000元的保障。
这也将大众购药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延长到了用药全生命周期,给全民体重管理和减重药产业都扣上了安全带。
01
网络平台成减重药增长新高速路
在今天,越来越多人已经认识到,肥胖不只是体型问题,更是健康问题。
数据显示,到2024年,中国18岁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达到34.3%和16.4%。这意味着,每6个成年人里就有2个超重、1个肥胖。由此引发的疾病造成的经济负担超过4000亿元,占到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2%。到2030年,中国超重、肥胖人口数量还可能增长近一倍,达到7.9亿人,将带来更加沉重的负担。
由此激发的减重产品市场规模也非常可观。根据行业预测,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GLP-1类药物,到2030年市场规模可以到14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1000亿元。
而且相关市场不再高度依赖医保基金支撑——院外市场,特别是本身也在高速增长的网络平台,正在成为此类药品分销的重要渠道。
相关数据显示,每年有3亿人在淘宝搜索“减肥”相关信息。其中数千万人选择购买健身用品、保健食品、辅助性药品等来减重塑形。相比传统模式,互联网平台更加方便、快捷,隐秘性好,深受减重人群欢迎。
平台数据显示,目前减重相关产品用户70%为女性,在地区分布上目前以一二线城市为主。叠加GLP-1类竞争逐渐转向口服制剂,相关产品在医药互联网平台的爆发式发展趋势,将进一步延伸至三四线城市,为供需双方搭建起互通有无的高速路。
从目前市场格局看,中国已有5款GLP-1类药物上市,包括: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礼来的替尔泊肽、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银诺医药的伊苏帕格鲁肽和信达生物的玛仕度肽,部分产品已经在阿里健康首发上线,提供线上预约服务。
据信达生物近期透露,6月27日刚获批的玛仕度肽,线上渠道也将是其布局重点。7月4日当天,玛仕度肽注射液已在阿里健康平台可预约。
02
扣紧安全带
在产业高速发展的另一面,潜在问题也引起了平台的关注,药物治疗持续时间管理难度大就是其中最大的难题。
肉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减的时候却妄想一夜暴瘦。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的“7天瘦10斤”食谱,暗合着人们迫切想瘦的心情,但是这种想减重却不改变生活习惯的观念是非常危险的。
需要注意的是,GLP-1类减重药,虽然是有史以来效果和安全性上都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但是它不是能让人心想事成的“神药”,也并非适用于所有人,药物不良反应这个固有属性,也决定了做出用药决策是需要经过科学评估和结合自身处境的深思熟虑的。
现实中,很多人不了解自己是否适合用药,就盲目服药,效果不理想,又中途忽然停药,结果很可能是“越减越肥”,更是得不偿失了。
阿里健康发布的“科学减重标准”里,就再次划出了可以使用减重药的人群范围——减重应严格依据BMI数值门槛,BMI≥28 的肥胖人群,或BMI≥24 的超重人群,且伴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的合并症;减重阶段性目标:3个月至少瘦3%、6个月至少瘦5%。”
“在我们的调研中,来医院寻求帮助,想要减重的人,普遍都有2-5次认真减重失败的经历。但也有一些年轻的肥胖、糖尿病患者,通过坚持控制体重,回归正常的血糖。个人的意识和毅力,是否能坚持长期科学的体重管理,非常的重要。”纪立农教授强调:“生活方式干预是超重、肥胖者的基础且重要手段。”
所谓的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包括,合理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药物和手术,则是在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达到期望减重目标时采用的辅助手段。
事实上,在减肥过程中,体重没有快速降下来或者出现反复也是正常现象。专家指出,人体存在体重调定点,肥胖人士的调定点更高,这就导致此类人在体重下降时,会饥饿感会更强,容易控制不住食量造成反弹。
更多研究则发现,脂肪细胞有“肥胖记忆”,也就是说,一个人即便靠手术、用药等方式减重成功,如果不改变导致发胖的生活方式,还是容易重新胖起来。幸运的是,这个记忆也有失效;不幸的是,科学家还不知道这个时效是多久,看来“管住嘴、迈开腿”也是要终身“服用”的药方。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减肥要全靠自己。
GLP-1类减重药作为市场前景广阔的新药,其用药安全问题也受到了空前的关注。美国药品监管部门已经将此类药品的安全性研究规模扩大到了4500人以上。不透支市场,更是对每个玩家权益的终极保障。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