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们是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患者回访中心(热线办公室)。
前段时间我们接听了一条热线,来电者的感受很清晰也很形象,她是这么说的:“我是一名大三学生,我学习成绩很好、学习能力也很强。但有段时间,我就会连续数周陷入深渊。清晨醒来,只想蜷缩在床帘紧闭的昏暗里;对未来,只感到无边无际的绝望和虚无。后来我就就医了初步诊断为抑郁症,但是没多久我感觉我的状态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仿佛体内某个无形的开关被突然拨动了,我也不再嗜睡了,转而连续几天只需要睡两三个小时就能精神百倍。我的思维开始像脱缰的野马,无数个计划、想法在脑中高速碰撞飞驰,快得连我自己都抓不住。我开始觉得我无所不能,甚至觉得可以轻易改变世界。这种状态让我感觉好极了,直到一次因小事我与室友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情绪彻底失控后,我才再次被送入医院。自那之后我被医生给出了明确的诊断: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曾被称为躁郁症,是一种严重且复杂的慢性大脑疾病。它的核心特征,是患者的心境、精力、活动水平会发生显著且极端的、超出正常范围的波动。这种波动并非普通的“情绪好”或“情绪坏”,而是会戏剧性地在两个极端“极点”之间摆动:
1.抑郁极(抑郁发作):这是双相障碍中更常见、持续时间往往更长的状态。其表现与重性抑郁障碍相似,但程度可能更为严重,或者伴随着一些特定的特征(如嗜睡、暴食)。
2.躁狂极(躁狂发作)或轻躁狂极(轻躁狂发作)。躁狂发作:这是心境状态的另一个极端。
它表现为:(1)持续至少一周(或严重到需要住院)的异常、持续高涨、膨胀或易激惹的情绪。
(2)异常旺盛的精力,活动显著增多。
(3)膨胀的自尊心或夸大妄想(如认为自己拥有特殊才能或权力)。
轻躁狂发作:症状与躁狂发作类似,但程度较轻,持续时间较短。其核心特点是:
(1)心境和行为的改变清晰可见,且与平常不发作时明显不同。
(2)功能可能不仅不受损,有时甚至看起来“超常”。
(3)没有精神病性特征。虽然损害可能不如躁狂发作那么明显,但轻躁狂并非无害。它可能导致鲁莽的决定、人际关系紧张,并且是双相障碍病程的重要标志。
下面需要澄清对双相障碍的常见误解
误解1:就是“情绪化”或“性格不好”。真相:双相障碍是一种生物学基础的脑部疾病。它并非个人意志薄弱、性格缺陷或选择的结果。患者无法仅凭“想开点”或“控制一下”就能摆脱症状。
误解2:躁狂期就是“很开心”“状态超好”。真相:这种“好”的感觉往往是扭曲的、脱离现实的,伴随着冲动、鲁莽、判断力严重受损的行为。易激惹更是常见,表现为极度烦躁、易怒,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躁狂绝非单纯的“快乐”。
误解3:抑郁期就是“懒”“矫情”。真相:双相抑郁期的痛苦是真实且剧烈的,患者承受着巨大的生理和心理煎熬。指责只会加深他们的痛苦和内疚。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成为风暴中的灯塔
1.对公众:增进了解,消除污名。
2.主动学习:通过权威渠道了解双相障碍的真实面目,破除误解。
3.寻求专业诊断:如果怀疑自己或亲友可能有双相障碍症状,务必寻求精神科医生(心理科医生)的专业评估。早期诊断和干预对预后至关重要。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场席卷心灵的猛烈风暴,但它并非无法穿越的绝境。科学的认识是破开迷雾的利剑,消除误解与污名是创造安全港湾的基石。双相障碍的管理,是一场需要患者、家人、医疗团队乃至整个社会共同参与的持久战。每一次坚持服药,每一次规律作息,每一份来自亲友的无条件接纳,每一次公众认知的提升,都在加固着抵御风暴的堤坝。最终目标并非根除风暴,而是学会在风暴中更安全地航行,让生命之舟依然能够驶向充实与宁静的彼岸。
供稿科室 | 患者回访中心
作者 | 刘盈硕
审核 | 李兴艳
责编 | 王熙
编审 | 马克谨
01
02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