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类人,在关系里总是觉得特别累。哪怕对方只是迟回了一条消息,或者突然说“我今天不太想说话”,他们的内心就会瞬间崩塌。上一秒还觉得“TA好爱我”,下一秒就开始自我怀疑:“他是不是不想理我了?我是不是说错了什么?”
这些情绪的反应,看起来像是“玻璃心”,但其实背后隐藏的是一种被创伤塑造出来的思维方式:非黑即白的认知模式(All-or-Nothing Thinking)。
①不是被爱,就是被抛弃
非黑即白的思维,是一种对自我和他人极端分类的认知模式。在这种模式里,我们的世界没有中间地带:要么成功要么失败;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要么 是值得被爱,要么一文不值。
这种思维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混乱、充满不确定感的环境中逐渐被训练出来的。比如:
当爱是有条件的,我们就会学会一种“要么做到极致、要么就放弃”的生存策略。这样做的本质不是任性,而是为了自我保护。心理学上把这种思维方式称为“认知扭曲”,特别是源自童年创伤的那种认知扭曲,会深刻影响成年后的情绪稳定和人际关系。
②理性分析,其实“创伤在说话”
“他今天没有主动联系我,说明他变了。”
“这次答辩没发挥好,我果然还是不行。”
“她拒绝帮我,是不是根本没把我当朋友?”
这些句子,看起来像是思维缜密的自我分析,但实质上却是创伤经验在主导你的大脑,用一种“灾难预演”的方式,提前演完最坏的剧情。这类“情绪性预设”是一种深层次的不安全感。你并不是在看真实的人或事,而是通过创伤投射出来的滤镜,去反复确认:“是不是我又要被抛弃了?”
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分裂式认知”:一个人无法整合“好”与“坏”的部分,只能一会儿把人理想化,一会儿又全盘否定。更可怕的是,它还会让你把自己也分裂了:你不是在“努力做得更好”,而是在“必须完美,否则我就一文不值”。
③成长环境中的隐形创伤
很多习惯“全有或全无思维”的人,其实都有过“隐形创伤”。你可能没经历过明显的暴力或虐待,但却长期活在“你得符合标准才值得被爱”的氛围里。这种“条件式存在”让你从小就学会讨好、压抑真实情绪,甚至忘记了怎么表达“我其实也有自己的感觉”。
看起来是为了你好,实则是一次次在传达:“你的情绪,是不被允许的”。这种从小就被塑造的内在逻辑,会成为你成年后处理关系的“潜规则”——你总是试图做“够好”,但心里却隐隐觉得“我永远不够”。
④如何走出“非黑即白”的陷阱?
最关键的第一步,是承认人是复杂的,而你也有权利不完美。你需要慢慢练习:“不把自己或别人一竿子打死”。比如:
你可以尝试进行心理学上的“认知重构”(Cognitive Restructuring),意思是:用更合理、温柔的方式去理解事情的本质,而不是一上来就打翻一切。比如原本你会说:“她不回我消息=她不在乎我”,可以改为:“她可能现在太忙,或者心情不好,和我关系未必直接相关。”
这不是自我欺骗,而是一种让你脱离创伤反应的思维训练。要知道,关系里的模糊和不确定,并不等于危险;有时,反而意味着真实。
⑤写在最后
很多人活得很累,不是因为世界真的这么冷酷,而是他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了用“要么天堂,要么地狱”的方式看待一切。可真正的成长,不是变得完美,而是能接纳人性的复杂和关系的起伏。
如果你总是在关系里感到“风吹草动就要塌房”,不妨慢慢练习:留一点灰度,给别人,也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