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图与文无关)
现在回老家,偶尔还能听见长辈说 “生个男孩才算有后”,可要是较真问他们 “女孩哪儿不好”,大多人也说不出个一二三。
这事需要从他们年轻时的生活说起 —— 那时候吃饱饭都是本事,人活一世想的全是 “怎么让一家子活下去”。
爷爷奶奶那辈人,家里孩子多到穿补丁衣服,供读书只能选一个,肯定优先给男孩。
为什么?因为老辈人眼里,男孩长大了能下地干活、能出去跑腿挣钱,将来娶了媳妇还能守着老家,就算自己老了干不动,儿子也能撑起门户。
反观女孩,按老规矩迟早要嫁人,嫁出去就是 “别人家的人”,家里花心思培养等于 “给别人养闺女”,一来二去,自然觉得男孩更有用。
其实他们心里头,哪是喜欢男孩这个性别,分明是喜欢“能扛事儿的人”。
就像我爸总说,他小时候我奶奶把唯一的鸡蛋塞给他,不是偏心,是觉得 “男孩将来要挑大梁,不能饿坏了身子”。
这种想法放到现在可能过时,但在连电灯都没有的年代,一家人需要靠这种 “生存策略” 往下过,说白了,就是穷日子把人逼出了“选男孩更保险”的习惯。
男人(图与文无关)
以前老听见 “养闺女赔钱”这种话,乍一听是嫌弃女孩,细琢磨其实是把人当货物。
过去嫁闺女讲究 “十里红妆”,条件差点的家庭,也得咬着牙凑几床被子当嫁妆,可不就像 “倒贴钱” 嘛。
但问题不在女孩身上 —— 你从小不让她读书,不让她学本事,等她长大了没能力挣钱,又骂她“赔钱”,这不是先把鸟翅膀剪断,再怪它不会飞吗?
而男孩,表面上受宠,实则被捆在“必须强”的枷锁里。
我表哥小时候摔破膝盖哭鼻子,姑父劈头就是一句 "男儿有泪不轻弹",后来他创业失败,宁可借钱硬撑也不敢跟家里说,生怕被说“没出息”。
这种“男孩必须顶天立地”的规矩,让多少男人把委屈咽进肚子里,活得像个不会累的机器人。
女孩更委屈,我堂姐初中毕业就被喊回家帮忙,说“女孩读太多书没用”,现在她看见女儿趴在书桌前写作业,总忍不住说“你可要好好读,妈当年没这机会”。
老观念就像一副有色眼镜,让男孩以为脆弱是耻辱,让女孩怀疑自己天生低人一等,明明都是亲骨肉,却被分成了“撑门面的”和 “嫁人的”,没一个能活得舒展。
男人(图与文无关)
有人觉得老一辈顽固,其实他们也是“被规矩驯化的人”。
我问我奶奶为什么要重男轻女,她说“我妈当年就这么教我的”,几十年前的书里、戏台上,全是“男人当家”的故事,耳濡目染一辈子,早把“男孩重要”当成了天经地义。
再加上过去男人确实掌握着家里的话语权,既得利益者自然不愿意打破这套规则,就这么一代传一代,成了甩不掉的老习惯。
但现在不一样了,我表妹大学毕业进了设计院,自己挣钱买了房,过年给舅舅舅妈塞红包时,亲戚们再也不说“女孩赔钱”了;邻居大哥辞职在家带娃,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小区里的大爷大妈都说“男人顾家也挺好”。
这说明老观念不是铁打的,只要日子变了,人的想法也会跟着变。
其实说白了,重男轻女的核心是 “把人分成了工具”—— 男孩是“养老工具”,女孩是“联姻工具”。
但现在我们有底气说:人不是工具,不管男孩女孩,都该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
我们这代人要做的,不是否定老一辈的苦日子,而是让他们看见:现在的日子不用靠“押宝
男孩”才能过好,女孩能读书、能赚钱、能顶天立地,男孩也能流泪、能示弱、能回归家庭。
当每个孩子都能在平等的目光里长大,那些曾经伤人的老规矩,自然会慢慢消失在时光里。毕竟,日子是往前过的,人也该跟着日子,活得更敞亮些,不是吗?
男人(图与文无关)
作者介绍:
欧小希,希望通过我的文字,带你体会世间“人情冷暖”。
喜欢请在下方点赞、分享、收藏和评论。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