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读本科为什么是五年不是四年?
因为有太多的书要读,有太多的知识要学,有太多的基础要打。
五十余门课程,堆起来比人还高,叠起来比人还重。
从《生物化学》的分子机制到《病理生理学》的临床表现,从《解剖学》的骨骼肌理到《外科学》的复杂病症,每门课程都是构建临床能力的基石,每门课程都需要细嚼慢咽、熟读领会,五年时间都嫌太短,四年时间又如何足够?
学医读硕士为什么是三年不是两年?
因为头半年要学理论,后两年要上临床,第三年要边上临床,边做课题。
硕士阶段是思维模式从书本到实践、临床能力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
《循证医学》、《转化医学》课程的学习颠覆本科教育的知识框架,临床科室的轮转规培把理论知识具象为实打实的临床应用;学位论文的实施、完成则教会医学生如何在琐碎的临床工作中发现科学问题,并通过科学研究学会自己找到答案。
多门课程的学习,多种能力的培养,多项任务的完成,三年时间都捉襟见肘,两年时间又如何可行?
学医读博士为什么是三年不是两年?
因为上临床要一年,当住院总要半年,做课题、写论文要一年半。
博士阶段是能力分化、成长分野的分水岭。
动手能力强者在临床上慢慢成为治疗组中的中流砥柱,科研能力好者在学术界逐渐展露锋芒。
但是,无论是临床能力的培养、锻炼,还是科研论文的完成、投稿都需要时间的浸淫,两年时间只是起步,三年时间勉强凑合,尚有延毕者不计其数。
4+4拿医学博士和5+3+3拿博士文凭有什么差别?
区别大了去。
一个像注水猪肉全身都是水分,一个像大熔炉淬炼出来的真金白银,足斤足两!
5+3+3的博士毕业能主刀阑尾、胆囊手术,4+4的博士毕业打结都还要别人手把手地教。
5+3+3的博士毕业能独立看诊、主持抢救,4+4的博士毕业查体手法都还不规范,下医嘱还要跟着规培生、进修生学。
看似都是医学博士文凭, 但是能力的鸿沟犹如天壤之别。
文凭可以唬人,但是临床病情不容许任何的虚头巴脑!
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的档案里,记载着无数血泪教训。
那些年没学的功课,那些年因为学制压缩省略的临床实操,终究会变成响亮的耳光啪啪啪地打得双颊发疼。
在重症医学科,能独立操作ECMO的医生至少要经历3年的临床培训,这些时间成本转化为:对百余种呼吸机模式的透彻理解,对氧合指数变化的秒级反应,对VV-ECMO与VA-ECMO适应症的精准把握。
在临床外科科室,能熟练充当一助至少需要数百台手术的学习,能胜任主刀至少需要千余台手术的操练。
呼叫器声响没有演习,无影灯下没有彩排。
不要心存侥幸,不要以为有了文凭就有了看诊、做手术的底气。
文凭只是学历的凭证,能力才是通行临床的硬通货!
有学历不代表有能力,没学历不代表没能力。
要沉心静气的啃书本、学知识、记要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别人多花的时间会成为他们的实力,自己省略的阶段则会成为我们的短板。
要脚踏实地的上临床、练操作、学技术!
一分汗水,一分回报。
那些年在病房里度过的时光,那些年在手术台上积累的经历,会一点一滴地充盈我们的头脑,增长我们的见识,增强我们的能力,最后成为我们在面对疑难杂症时成竹在胸的信心,成为在面临复杂、重大手术时从容不迫的倚仗。()
宣传、演讲可以夸张,但治病救人必须严肃!
要意识到,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生命,是有血有肉的人体,我们看似不经意的一个医嘱、一项操作,落实到病人身上就是一剂强烈的药物、一种侵入性的处置。
加重病情抑或是促进康复,全在我们的举手投足之间。
临床非儿戏,安全无小事!
要摈弃侥幸的心理,穿上了白大褂就要对得起那份信任,承受得起那份托付。
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深浅和斤两,病人或许不懂,但是病情不会欺瞒,病人的身体会给出诚实的反应。
医学教育是用时间和经验构筑起的生命防火墙!
学医,没有捷径可走,不存在所谓的弯道超车,有的只是无影灯下的千锤百炼,病历架前的厚积薄发!
当我们穿上白大褂,就注定要用毕生时间去兑现对生命的承诺,用踏实、严谨的态度去实现人民对健康的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