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没有设立正式的宰相职务,但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在一些非正式场合,内阁大学士常被尊称为“宰相”。严格来说,只有那些同时担任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的人,才能被称为宰相;而在更严格的定义下,只有内阁首辅兼任首席军机大臣,才能算是“真宰相”。
这种官场上“往高了叫”的风气在清朝已有很长时间,尤其是乾隆之后,协办大学士有时也被称作“相国”。在一些野史和笔记中,宰相、中堂、相国这些称谓更是随处可见。
然而,御史们在查阅相关文献时,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晚清时期,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三人都拥有了“殿阁大学士”的头衔。那时人们通常称左宗棠为“左爵相”,李鸿章则被称为“李中堂”或“李相”。但唯一不同的是,曾国藩很少被称为“曾相”,更多的是被叫做“曾文正”。为什么同为内阁大学士,只有曾国藩没有被称为宰相呢?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太平天国运动平定后,曾国藩的湘军逐渐壮大,地位也达到顶峰。咸丰皇帝曾表示,谁能攻克金陵就封为郡王。然而,满洲贵族却因曾国藩的权力太大而产生嫉妒之心,开始质疑是否应该有异姓封王的先例。其实,清朝历史上早已有异姓封王的先例,但此时的朝廷只是找借口打压曾国藩。
曾国藩可以说是清朝最具权势的总督之一,他担任两江总督期间,拥有管理四省的军权,连江宁将军也需要听从他的调遣。这是后来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无法比拟的。虽然在同治年间,曾国藩担任协办大学士,地位已经很高,但慈禧太后却对他心存疑虑,始终防备他。因此,曾国藩最终主动解散了自己的湘军。而正是因为朝廷的这种猜忌,导致当时的人们不愿意在称谓上过于抬高他,甚至在他去世后,官场上多称他为“文正公”。
曾国藩出身翰林,前半生仕途顺利,历任侍郎、总督、协办大学士等职。他因创建湘军而声名显赫,但即便在他任职总督时,类似鄂尔泰这样的总督也未曾被称为宰相。鄂尔泰曾在雍正朝担任云贵总督,并晋升为大学士,但他在当时并没有被尊为“中堂”或“宰相”。直到他被调往京城,成为军机大臣后,才有了“宰相”的称号。
左宗棠则不同,他因收复新疆而被晋升为东阁大学士,并被封为二等侯。在他进入京城之前,人们通常称他为“左爵爷”。不过,当他在光绪七年奉旨入京,并被任命为军机大臣时,他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宰相。因此,他的称谓开始发生变化,大家开始称他为“左爵相”。不过,由于“左宗棠”与“中堂”发音相近,部分官员觉得“左中堂”有些不敬,因此一般还是避免使用这个称呼。
李鸿章的情况与曾国藩略有不同。他虽然是地方官,但职务远不止于此。李鸿章在仕途的巅峰时期,担任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并兼任海军衙门会办大臣。海军衙门是晚清与军机处、总理衙门并列的重要机构,李鸿章在其中的实际权力非常大。此外,他还以文华殿大学士的身份参与了朝廷的重要事务,成为了真正的朝廷重臣。因此,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李鸿章都被人称为“李中堂”或“李相”。
清朝地方督抚的权力,尤其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后,得到了显著提升。曾国藩是汉人督抚中的开创者之一,但由于他去世得较早,未能享受到这种权力膨胀的红利。如果他能再活十年,他的声望肯定会更高,甚至可能成为真正的宰相。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的惯例是,地方总督即使拥有大学士头衔,也不能被称为宰相。在乾隆时期,官场上对于“宰相”这个称呼并不普遍,乾隆皇帝本人也反对使用这个称号。实际上,清朝历史上,只有刘统勋一人被皇帝明确称为“宰相”。乾隆三十八年,刘统勋去世,乾隆十分悲痛,并为他谥号“文正”,称他为“真宰相”。
总结来说,虽然曾国藩拥有足够的政治影响力,但由于慈禧太后的疑虑和特殊的历史背景,曾国藩始终没有被称为宰相。而左宗棠和李鸿章则因其担任军机大臣等职务,最终成为了真正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