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腰腹突然绞痛,像被刀扎一样,送医后查出肾结石!”38 岁的王先生因延误 2 小时就医,结石已堵塞输尿管,出现轻度肾积水。医生指出,我国肾结石患病率达 6%,约 20% 的患者因误判症状、拖延治疗,引发肾损伤、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及时认清肾结石的诱因与症状,早干预才能守护肾脏健康。
三类核心诱因,让结石 “找上门”
肾结石的形成与 “尿液浓缩 + 成分失衡” 密切相关。最主要的诱因是饮水不足:每天饮水量少于 1500 毫升,尿液中钙、草酸、尿酸等晶体物质浓度升高,超过溶解极限后会析出结晶,逐渐聚集形成结石。临床数据显示,饮水不足者肾结石发生率是足量饮水者的 3 倍,尤其是夏季出汗多、冬季暖气房干燥时,更易因水分流失导致尿液浓缩。
饮食不当是重要推手。长期高草酸饮食(如菠菜、浓茶、巧克力),会使尿液中草酸浓度升高,与钙结合形成最常见的草酸钙结石(占所有肾结石的 80%);过量摄入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啤酒、海鲜),会导致尿酸排泄增多,形成尿酸结石;高盐饮食(每日>5 克)会增加尿钙排泄,也会加速结石形成,这类人群患病风险比饮食清淡者高 2 倍。
代谢与疾病因素也不容忽视。高尿酸血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因代谢异常导致尿液成分失衡,结石发生率比普通人高 4 倍;有肾结石家族史者,遗传易感性会使患病概率升高,直系亲属中有结石病史的人,发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 2.5 倍;此外,长期久坐、缺乏运动,会使尿液在肾脏停留时间延长,结晶沉积风险增加。
这些典型症状,别误当 “腰肌劳损” 或 “肠胃炎”
肾结石的症状具有 “突发性” 和 “特异性”,早期易被误诊。最典型的是腰腹绞痛:疼痛多为单侧 “刀割样” 或 “绞痛样”,突然发作,可放射至下腹部、腹股沟甚至尿道口,患者常辗转反侧、无法平卧,疼痛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伴随恶心、呕吐,这是结石在输尿管内移动、摩擦黏膜所致。这种疼痛与腰肌劳损不同 —— 腰肌劳损多为持续性酸痛,休息后可缓解,无放射痛;与肠胃炎的腹痛不同 —— 肠胃炎常伴随腹泻、呕吐,无腰背部疼痛。
血尿是重要 “警示信号”。约 70% 的患者会出现肉眼可见的粉红色尿液(肉眼血尿),或显微镜下发现红细胞(镜下血尿),这是结石划伤尿路黏膜导致的;部分患者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尤其合并尿路感染时,尿液会浑浊、有异味,易被误当作 “尿路感染”,但肾结石引发的尿频尿急多伴随腰腹疼痛,与单纯尿路感染的症状有明显区别。
需特别注意 “无症状结石”:约 15% 的患者结石较小(<0.5 厘米)或位于肾脏内未移动,无明显疼痛,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但这类结石并非 “无害”,长期停留可能逐渐增大,压迫肾实质,或突然脱落堵塞输尿管,引发肾积水,若延误治疗超过 72 小时,肾功能可能出现不可逆损伤。
及时治疗,避免肾脏 “受伤”
一旦出现腰腹绞痛、血尿,需立即就医,通过泌尿系超声、CT 检查明确结石位置、大小及是否存在梗阻。轻度结石(直径<0.6 厘米,无梗阻)可通过 “多喝水 + 适度运动” 促进排出:每日饮水量需达 2000-3000 毫升,保持尿量在 2000 毫升以上(尿液呈淡黄色),同时配合跳绳、爬楼梯等跳跃运动,帮助结石松动下移,多数患者可在 1-2 周内排出结石。
中度结石(直径 0.6-1 厘米)或疼痛明显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解痉止痛药(如山莨菪碱)、排石药物(如坦索罗辛),扩张输尿管,缓解疼痛,加速结石排出;若结石直径>1 厘米,或已堵塞输尿管引发肾积水,需及时通过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等方式清除结石,避免肾功能进一步损伤。
临床数据显示,及时治疗的肾结石患者,肾功能保护率达 95%;而延误治疗超过 1 周的患者,肾损伤发生率达 30%,部分患者需终身承受肾功能不全的困扰。日常预防也很重要:保持每日足量饮水,避免憋尿;饮食均衡,减少高草酸、高嘌呤食物摄入;定期体检(每年 1 次泌尿系超声),尤其有结石家族史、高尿酸血症者,早发现早干预,才能远离肾结石的困扰。
医生提醒,肾结石虽常见,但并非 “小毛病”,长期忽视可能危及肾脏健康。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切勿 “忍一忍就过去”,及时就医、科学治疗,才能最大程度保护肾脏功能,避免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