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每年体检都会遇到一个“小难关”——采血查血色素,因为许多孩子对针头感到恐惧。
但这是一项重要的检查,关乎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学习。血色素,学名“血红蛋白”,是评估是否贫血的重要指标。下面带您读懂血色素,为孩子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一、血红蛋白:身体里的“氧气搬运工”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核心成分,负责将氧气从肺部运输到全身组织,并将二氧化碳带回肺部排出,相当于人体内的“氧气搬运工”。它的含量直接决定了血液的携氧能力。
一旦血红蛋白不足(贫血)会导致细胞携氧能力下降,孩子可能出现:
指甲变脆、口唇苍白;
疲劳、头晕;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问题;
长期贫血还能影响智力和生长发育。
二、贫血的判断标准,2024最新指南+国内行标
世界卫生组织(WHO)2024版指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WS/T 441-2013 人群贫血筛查方法关于24个月以上人群贫血的规定如下:
24-59个月:血红蛋白<110 g/L
5-11岁:血红蛋白<115 g/L
12-14岁:血红蛋白<120 g/L
15岁以上:男性<130 g/L,女性<120 g/L
但值得注意的是:
临床通常以旧标准,即血红蛋白男性<120g/L,女性<110g/L,诊断贫血。不管参照哪个标准,当您的孩子血红蛋白结果处于低值边缘时,家长应引起重视。
三、各年龄段贫血现状
根据以往参加幼儿园和中小学生体检活动,我们观察到以下现象:
学龄前儿童和小学阶段体检贫血人数较少,也无明显的性别差异,贫血或与挑食、营养不均衡等因素有关;
初高中女生贫血率显著上升,明显高于学龄前儿童和小学阶段,主要与月经失血、节食减肥、铁需求增加相关;
男生贫血率低于女生,但需要注意避免短期过度运动而导致铁流失引起的运动性贫血,另外,某些农村地区贫血率高于其他地区。
四、血常规报告的有效期及影响因素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互认工作指引(2024年版)的通知中规定血常规的互认结果有效期为3天。血常规中包含了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多项参数,其中白细胞波动较大,红细胞寿命为120天,90%由血红蛋白组成。所以,在没有其他疾病或诱因的情况下,血红蛋白通常在1个月内不会出现大的变化。
秋冬是上呼吸道感染的高发期,若您的孩子体检时刚好在一个月内查过血常规,尤其是3天内查过血常规,且孩子本身比较抗拒采集末梢血,您的孩子可以不再重复进行血红蛋白的检测。
建议将已有的血常规报告(携带纸质报告),提交给学校或体检人员,经确认后将血红蛋白信息录入体检系统,便于日后查询和比对。
所有体检结果均可线上查询。若孩子的血红蛋白低于110 g/L时,医生会给学校单独出具反馈单,学校将通知家长。一旦发现贫血,请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并及时干预。
即便未达贫血标准,但血红蛋白接近110 g/L时,也建议增加营养,避免出现贫血,影响健康。
此外需注意:
静脉血与手指血(末梢血),因采血方式不同结果略有差异;
一天内血红蛋白值存在浮动,但通常不超过10%;
剧烈运动后立即采血也可能引起血红蛋白偏高。
五、初高中女生贫血率高:如何破解困境?
1.保证铁摄入充足:
人体长期失血会导致缺铁性贫血,应及时排查潜在因素;纠正偏食、素食的饮食习惯,素菜不能补铁,长期偏食、素食,会导致铁摄入不足;补铁的食物主要是红肉(牛肉)、动物内脏(如肝、肾等)及动物的血(如猪血、鸡血、鸭血等)。动物血中的血红蛋白可以直接被人体肠道吸收;
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如硫酸亚铁、枸橼酸铁、富马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等。
注意避免过量摄入膳食纤维:过高的膳食纤维会影响微量元素(包括铁)的吸收。此外,咖啡和茶也会妨碍铁的吸收。
钙剂与铁剂不宜同服,以免互相抑制吸收。
2.补充优质蛋白质和铜元素:
鸡蛋清、牛奶、瘦肉等富含优质蛋白,可促进铁的吸收,也参与合成血红蛋白;
铜元素同样关键,能促进铁的吸收,如海鲜、豆类等。
3.摄入多种微量营养素:
足量的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餐后食用草莓、橙子或猕猴桃)、叶酸等微量营养素。
4.家校协同,关注饮食:
尤其对于住校的学生,家长和学校应共同确保学生营养摄入均衡。
六、常见误区提醒
1.贫血就是营养不良
实际上,贫血也可能是由一些病理因素造成,如地中海贫血、慢性炎症等疾病,需医生鉴别诊断。
2.血红蛋白恢复后立即停药
补铁至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仍需继续补铁3个月,否则易复发。
3.吃红枣、红糖能治贫血
植物性铁吸收率低,100克红枣仅含2毫克铁,等同10克猪肝的效果。单纯靠吃红枣补铁,效果不佳。
文字|检验科 韩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