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很多人不愿做肠镜?李院士:做一次肠镜,或能保五年不得肠癌
创始人
2025-09-24 17:48:44
0

在一个普通的夏日清晨,68岁的王大爷独自坐在自家阳台上,望着手边的健康体检通知单发呆。女儿一再劝他做一次肠镜检查,可他一想到“肠镜”两个字,心里就犯怵:“听说又麻烦、又尴尬,还挺痛苦,谁愿意受这个罪?”可就在不远处,老邻居刘大妈曾因无声无息的肠癌住院,一个月不到人就消瘦了许多。

两相对比,让王大爷心头一紧,“做还是不做”这个问题,突然变得格外让人纠结。为什么,明明医生院士们总提醒,中老年群体要定期做肠镜,现实生活中却还是大部分人“望而却步”?肠镜检查,真的像传闻那样“可怕”?还是说,它其实是“保命线”里那张决定生死的底牌?今天,我们就一起揭开肠镜背后的真相——有些误会,真的可能代价巨大。

肠镜:你以为“痛苦”,其实可能是“救命”

很多人谈肠镜色变,说起来总是绕不开几个字:害怕、尴尬、吃苦头。尤其是准备肠镜前那一晚,喝泻药、反复上厕所,光想想就让人头皮发麻。其实,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已经大大减轻了这些不适。大部分医院采用无痛肠镜,全程在麻醉状态下检查,患者只需要在医生安排下“睡上一觉”,检查过程结束都毫无察觉——不少做过的中老年朋友都调侃:“这是我这几年睡得最好的一觉。”那些认为干净卫生、有风险的种种顾虑,其实也被新式设备和严格流程化解。统计数据显示,肠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万分之一,比坐飞机还安全很多。

但人在心理上往往把“私密”和“尴尬”放大,这正是许多人逃避检查的症结。实际上,医生团队高度重视隐私保护,专设独立空间和遮挡措施,真正把患者的难处放在心上。就像一位权威院士说的:“健康面前,所谓的‘尴尬’不过是小小障碍,迈过就是明朗的自己。”

为什么不查很危险?肠癌离我们并不远

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发肠癌超过55万人,发病人群正越来越年轻化。相较其它肿瘤,肠癌早期往往“无声无息”,常规的体检也难以及时发现。很多人抱侥幸心理:“肠道没不舒服就不用查吧?”其实,这恰恰是大误区。

临床研究发现,约80%的早期肠癌和息肉都没有明显症状——直到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显著改变,这才意识到问题,但此时往往已经错失最佳时机。

肠镜,正是发现肠道隐患的“金标准”。一项覆盖17年、涉及数万人的随访研究显示,定期肠镜筛查可让肠癌死亡风险下降53%以上。特别是发现并切除“息肉”之后,能有效阻止其恶变,这一动作可能就为自己赢得至少5年的“安全期”

为什么院士建议“做一次肠镜,或能保五年不得肠癌”?这背后的原理,是肠癌从息肉发展到癌变,多数需要5-10年。高质量肠镜做完、排查干净后,未来数年肠癌的概率都会显著减少。把肠道当“水管”,一次通畅,五年无忧,这并非夸大其词。

不想成为“下一个”:这些人特别不能大意

并不是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要做肠镜。现代研究越来越发现,肠癌的年轻化趋势正在加速。以下几类人群尤其应重视:

50岁以上的成年人:即便没有不适,每5-10年做一次肠镜已是国际共识。

有肠癌家族史:起始检查时间需提前,间隔缩短。

经常出现腹痛、便血、便秘或腹泻:这些都是肠道“求救信号”。

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肥胖、少运动者:肠癌高危群体。

反复吸烟、酗酒者:风险大幅增加。

如果经常忽略身体的小变化,将“尴尬”与“不适”当借口,最终可能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专家强调:“肠镜不仅能防癌,还能提前发现肠炎溃疡等问题,让你远离慢性腹痛和消化困难。”

怎么做才安全又轻松?肠镜准备有妙招

不想“喝泻药”太难受?其实目前市面上的肠道准备药物正在不断优化,不少医院鼓励患者分段服用,有效减轻腹泻带来的不适。做检查前一晚和当天上午多喝水,合理调控饮食,可以降低对身体的冲击。家属全程陪同、医护人员耐心指导,这些都让流程变得非常温暖安心。

最关键的是,选择正规的三甲医院和有经验医生——不仅操作手法轻柔规范,风险率极低,还能在发现息肉时第一时间“下手”切除,省去了多次折腾。

你以为的“可怕”,其实是健康路上的一扇门。真到了需要时,如果还能淡定地说出“没啥大不了”,那便是勇敢迈出的第一步。

结尾

肠镜,不只是一次检查,更是对生活的一份保障。不少人的亲身经历早已证明,迈出这一步,反而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担忧和“纸上谈兵”的后悔,做一次肠镜,或能保五年不得肠癌,这既是科学依据,也是真实故事的回响。如果你还在犹豫,不如今天就和家人朋友聊聊,预约一次肠镜。为自己,为家人,为健康的每一天勇敢一次。

温馨提示: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及风险因人而异,具体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还需结合个人体质和家族史,由专业医生综合评估决定。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健康科普参考,如有不适症状或风险疑虑,请务必前往当地正规医院就诊,听取医生的个性化建议。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0年版)》

3.《高危人群结直肠癌筛查专家共识》

4.《消化内镜检查操作规范》

5.《肠镜检查技术指南》

6.《中华肿瘤杂志·结直肠癌流行病学专辑》

7.《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结直肠息肉管理专家共识》

8.《健康时报·肠镜筛查的意义和误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今日秋分|收好“三忌三宜”养生...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当太阳到达黄经 180°,天地间阴阳之气达到平衡,我们迎...
水质检测全碱度检测方法与意义:... 在水质检测的众多指标中,水质检测全碱度是评估水体稳定性与安全性的核心参数之一。它并非指代单一物质,而...
原创 宫... 中国女篮近期在没有重大赛事安排的情况下,主教练宫鲁鸣组织了一次集训,这一决定在篮球圈内引发了不少讨论...
原创 横... 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三年后,真的悄然退场了吗? 一、新冠病毒消失了吗? 可以肯定的是,并没有。 很多人...
医生发现:高血压患者若每天吃香... 高血压,作为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许多家庭关注的焦点。 高血压堪称“隐形杀手”,它隐匿...
上海练塘茭白节暨古镇文化旅游节... 央广网上海9月24日消息(记者郭振丹)9月27日至10月3日,作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之一的202...
男生“小蝌蚪”耗尽的五大表现! 男性精子不会真正“耗尽”,睾丸会持续生产,但短期内过度排精会导致精液量暂时减少。身体感到疲劳、腰酸背...
【原创科普】“更年期”,我们要... 四十年前“80后”是早上六七点钟的“太阳”,三十年前“80后”是“小皇帝、小公主”,二十年前“80后...
尿毒症是喝出来的?医生直言:即... 尿毒症,或称终末期肾病,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疾病,通常在肾功能出现严重衰退后发生。肾脏一旦失去...
韩国总统:要终结朝鲜半岛敌对与... 据央视新闻9月24日消息,据韩联社报道,韩国总统李在明当地时间9月23日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
精神分裂症复发会越来越严重吗?... 精分解惑之精神分裂症复发会越来越严重吗?精神分裂症可以痊愈后不复发吗?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与照护...
邯郸钱氏中医:得了精神病的症状... 邯郸钱氏中医介绍,精神病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通常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重度抑郁症等严重影响患...
多名医生提醒:老年人半夜睡醒宁...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退化,特别是睡眠质量和身体的恢复能力都可能受到影响。很多老年...
女性47岁 左上肺肿块 37×... 女性47岁 左上肺肿块 37×21毫米 一位47岁女性,一周前因咳嗽就医,本以为是普通呼吸道问题,却...
医生再三叮嘱:气温降低,吃降脂... 随着气温渐次降低,人们诸多方面都需做出相应调整,生活习惯、饮食选择,乃至健康管理方式,皆要顺应时节变...
秋分养生丨养生重点阴平阳秘,收... 今日迎来秋天的第四个节气——“秋分”。 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平分秋季,此时,地面上下...
奶类中的这种糖竟是抗癌“秘密武... 编者按:牛奶里除了钙和蛋白质,还藏着一种极少被提及的“隐形糖”。它在实验室里屡次击倒癌细胞,甚至让最...
义诊通知丨“服务百姓健康行动”... 亲爱的市民朋友们,您是否曾因情绪困扰、压力过大或亲子关系等问题而感到无助?是否希望有机会与资深精神心...
一图读懂丨生理性黄疸 VS 病... - 生理性黄疸 VS 病理性黄疸 - 在迎接新生命的喜悦中,有时也会遇到一些小挑战,比如新生儿黄疸这...
原创 上...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结尾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看似普通的“小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