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当太阳到达黄经 180°,天地间阴阳之气达到平衡,我们迎来了秋分节气。此时秋意渐浓,昼夜温差拉大,气候干燥,人体易受 “凉燥” 侵袭。中医认为 “秋冬养阴”,饮食调养需顺应 “收” 的自然规律,把握 “三忌三宜” 原则,才能为冬日健康打下基础。
一、秋分饮食 “三忌”:避开伤身陷阱
忌贪寒凉生冷是秋分养生第一要务。随着气温下降,脾胃阳气渐弱,若过量食用冰镇瓜果、生鱼片等寒凉食物,易引发腹痛腹泻。尤其晚餐需注意,夜间寒气更重,中医有 “夜不食冷” 的古训。此时应将冰箱取出的食物静置回暖后再吃,凉菜沙拉也要减少食用,可搭配姜末、胡椒等温热调料中和寒性。
忌过食辛辣燥热也至关重要。秋季肺脏易受燥邪侵袭,而辣椒、花椒、火锅等辛辣食物会加重 “燥火”,导致咽喉肿痛、便秘等问题。秋分后应减少生姜、大蒜等辛味食材用量,烹饪时多用蒸、炖等温和方式,避免油炸熏烤。广东民间有 “秋瓜坏肚” 之说,此时西瓜、苦瓜等凉性瓜果也需适量食用。
忌盲目大补特补是最易踏入的误区。不少人认为秋天要 “贴秋膘”,过早食用羊肉、人参等温补食材,反而会导致体内燥热积聚。中医强调 “秋补宜清润”,应根据体质循序渐进。阳虚体质者可少量食用桂圆、栗子等温性食物;阴虚体质者则适合银耳、梨等滋阴食材;湿热体质者需先清热再进补,盲目大补可能引发上火、消化不良等问题。
二、秋分饮食 “三宜”:顺应时节滋养
宜滋阴润燥护肺是秋分饮食核心。中医认为 “白色入肺”,梨、百合、银耳等白色食物是润燥佳品。梨生食清热生津,蒸熟后润肺效果更佳,可搭配川贝、冰糖熬制秋梨膏;百合与银耳同煮成羹,既能润肺又能安神;山药药食同源,煮粥或清炒都能健脾益肺,特别适合脾胃虚弱者。北方传统在秋分食用萝卜,民间有 “秋吃萝卜赛人参” 的说法,生吃萝卜可缓解秋燥引起的口干舌燥,熟吃则能健脾消食。
宜增酸敛阴顾脾胃需把握饮食细节。根据 “酸入肝” 理论,秋分可适当食用山楂、葡萄、柚子等酸味水果,既能收敛肺气,又能促进消化。江南地区秋分喜食石榴,其丰富的果酸有助于增进食欲。烹饪时可加入醋、乌梅等酸味调料,既调味又能开胃。同时要注意食物温度,过冷过热都会损伤脾胃,建议菜品温度控制在 37℃左右,与人体体温接近更易消化吸收。
宜温润均衡补营养需讲究食材搭配。秋分进补应 “清补” 而非 “温补”,鸭肉性凉滋阴,适合炖汤;鲫鱼营养丰富,可熬制奶白鱼汤;瘦肉与沙参、玉竹同炖,既能补充蛋白质又不燥热。主食推荐杂粮粥,燕麦、小米、南瓜等搭配煮粥,既能提供 B 族维生素,又能预防秋燥便秘。每日饮水需遵循 “少量多次” 原则,男性每天 1700 毫升,女性 1500 毫升,淡茶水、柠檬水都是不错的选择。
三、秋分养生食谱推荐
经典润燥甜品:百合银耳莲子羹 是秋分必吃食谱。取干银耳 15 克泡发撕片,鲜百合 50 克掰开洗净,莲子 20 克去芯,三者同煮至软烂,加少量冰糖调味。银耳中的天然植物胶质能滋润黏膜,百合莲子可安神助眠,适合晚餐后 1 小时食用。
家常养生主菜:山药炖老鸭 滋阴又滋补。老鸭半只焯水去血沫,与山药 200 克、生姜 3 片同炖 1.5 小时,加盐调味即可。鸭肉滋阴利水,山药健脾补虚,二者搭配既能补充营养又不油腻,适合全家食用。阳虚体质者可加 2-3 颗红枣调和寒性。
时令润燥饮品:桂花乌梅饮 风味独特。乌梅 3 克、干姜 1 克、干桂花 1 克加水 500 毫升煎煮 20 分钟,加少量红糖调味。乌梅酸涩敛阴,桂花理气化痰,干姜温和散寒,这款饮品能生津止渴、温养脾胃,糖尿病患者可去掉红糖。
秋分养生关键在 “平衡”,饮食需兼顾润燥、健脾、养阴三大要点。除了把握 “三忌三宜”,还应注意进餐规律,早睡早起配合适度运动。愿这份饮食指南能助你顺应时节变化,收获秋日健康与安宁。正如古籍所言:“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顺应自然方能颐养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