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有
边上厕所边看手机的习惯?
一蹲就是半小时,
追剧、打游戏、看社交网络
……
根本停不下来?
近日,湖南长沙一名15岁男孩就因这个常见习惯吃了苦头:如厕时突然感觉有肿物从体内脱落,吓得急忙求助家长,就医后确诊为“直肠脱垂”。
据了解,这名男孩长期习惯蹲厕时玩手机,每次至少半小时,腿麻了都意识不到时间流逝。送至医院后,医生指出这正是典型的因长时间如厕腹压增高导致的直肠脱垂。
“像这种因不良如厕习惯,导致直肠脱垂的病例并不少见。”深圳华侨医院肛肠科医生表示,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不少人排便时沉迷于手机,无形中延长了如厕时间,大大增加了患病风险。
什么是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通俗来说就是直肠的黏膜层,甚至全层组织向下移位,脱出到肛门外。
轻度脱垂的患者,便后脱出物往往能自行缩回,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在咳嗽、走路、站立时也会发生脱出,那时就需要用手帮忙推回。从外观上看,脱出的直肠黏膜呈粉红色、表面光滑,这也正是很多人误以为是“肠子掉出来”的原因。
为何青少年也会得这个病?
青少年发生直肠脱垂,主要与以下三类因素密切相关:
1.不良排便习惯:
长时间蹲厕所是重要诱因。很多人边排便边看手机,导致如厕时间远超正常推荐的5-10分钟,甚至超过15分钟。长时间蹲厕会使腹压持续增大,极易诱发直肠脱垂。
2.便秘或腹泻:
长期便秘者排便时需过度用力,会损伤直肠周围的支撑组织;而频繁腹泻则会让直肠反复受到刺激,影响肌肉和韧带功能,这两种情况都会增加直肠脱垂的风险。
3.盆底肌力不足:
部分青少年天生盆底肌肉发育较差,或平时缺乏锻炼,导致支撑直肠的 “盆底结构” 松弛无力,直肠就容易出现下移甚至脱出的情况。
如何判断是否出现直肠脱垂?
医生提醒,若出现以下症状,需高度警惕直肠脱垂:
1.肿物脱出:
排便后感觉肛门有肿物脱出,初期体积较小可自行回纳,后期体积逐渐增大,需用手托回。
2.肛门坠胀不适:
经常感觉肛门处有下坠感,排便后仍觉得未排干净,即便刚上完厕所也有明显便意。
3.其他伴随症状:
可能出现排便困难、大便变细、排便次数增多等情况,严重时还会因黏膜摩擦受损而出现便血或黏液渗出。
重要提醒: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肛肠科就诊。医生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不同治疗方案:轻度患者可通过手法复位配合药物促进恢复,重度或反复发作者则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预防直肠脱垂
改善生活习惯是关键
预防直肠脱垂的关键在于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具体可从三方面做起:
1.规范排便习惯:
如厕时不玩手机、不看书,将时间控制在 5 分钟以内,避免长时间蹲厕。
2.调整饮食结构:
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同时保证充足饮水,预防便秘和腹泻。
3.加强盆底肌锻炼:
坚持做凯格尔运动等盆底肌训练,增强盆底肌肉的支撑力。
肛肠科医生提醒:
直肠脱垂的发生与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尤其是长时间蹲厕玩手机的行为需特别注意。大家应重视身体发出的异常信号,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同时积极调整生活习惯,从源头降低直肠脱垂的患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