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低剂量螺旋CT的普及化和大家对肺癌早筛查、早诊断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患者得以在早期阶段就发现肿瘤、有机会接受根治性手术。
同时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对癌细胞的有效打击,让不少本没有手术机会的局晚期、甚至是晚期患者拥有降期手术可能。
不少病友在手术选择上犹豫不决:年龄大还适合手术吗?术后到底该如何护理?并发症的出现是必然的吗,怎样才能规避?肺癌患者怎么吃、怎么动最适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普胸外科主任胡坚教授和甘肃达尔健康复医院院长徐文红教授为觅友们提供了丰富详实的诊疗建议,快来看看吧!
问题一:中老年、老年肺癌患者适合手术吗?是否会存在严重影响肺部功能、手术创口康复慢等问题?
胡坚教授——手术仍然是根治性治疗的重要手段
决定老年肺癌患者是否适合手术的关键因素在于精准的术前评估。评估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肿瘤本身是否适合切除,这需要多学科团队(如胸外科、呼吸科、放射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基于专业判断,对肿瘤的性质、分期、位置、大小等进行全面分析;
二是患者的身体状况是否能够承受手术,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年龄、心脏功能、肺功能、全身营养状况、活动能力等多维度的评价。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年龄是评估因素之一,但它并非决定手术可行性的唯一或最重要标准。实际上,许多高龄患者只要身体状况良好,仍可进行手术治疗,而部分年轻患者由于其他健康问题也可能不适合手术。
中老年、老年肺癌患者在精准评估与妥善规划的前提下,完全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且现代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为老年患者提供了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通过科学合理的诊疗决策与完善的康复计划,老年肺癌患者有望在有效控制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肺部功能,实现快速康复。
徐文红教授——营养管理贯穿抗癌全程
患者术前评估不满足手术指征,可通过预康复手段提升手术适应性,如针对肺功能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提高肺活量及相关指标,使之达到手术标准。此外,术前预营养康复有助于改善营养状态,为手术的顺利开展再加一道保障。
手术后,老年患者应遵循循序渐进、个性化、针对性的康复计划。首先,肺功能康复至关重要,由专业人员指导采用主动呼吸循环技术,迅速恢复肺部张力,预防肺部感染,同时提升心肺耐力,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逐步延长活动时间,增强整体体能。疼痛管理是另一重点,既要依赖药物,也可结合中医理疗手段,因老年人对疼痛更为敏感,需精细调控。
术后早期需兼顾老年人胃肠蠕动慢、代谢能力弱的特点,制定高热量、高蛋白、优质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方案,严格控制前三天的碳水化合物摄入,并补充适量微量元素、蔬菜、水果以及含黄芪、党参等补益气血的中药膳食。三天后,逐渐增加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的摄入量,同时密切关注并控制高血压、高血糖等高危因素,以及疼痛可能导致的体位性低血压等并发症。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高度重视预防老年人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采取床上被动式康复训练与主动参与式活动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患者积极下地活动,以促进全身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针对中老年、老年肺癌患者的术后康复应系统、全面,兼顾个体差异,精准干预各项生理指标,充分调动患者积极性,以实现最佳康复效果。
图片来源:摄图网
问题二:从治疗疗效与全病程管理的专业角度出发,患者应该如何看待肺癌手术的必要性,决策过程又该如何进行呢?
胡坚教授——理性看待肺癌手术的获益与风险
手术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直接针对病灶,具有“刀到病除”的根治性可能。对于肺癌患者而言,手术旨在实现以下治疗目标:
一是实现生存获益:早期肺癌患者通过手术切除肿瘤,有望实现根治,显著延长生存期,甚至达到长期存活乃至终身治愈;
二是实现生活质量改善:手术成功后,可消除诸如咳嗽、咳血等症状,有效控制肿瘤进展,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大家一定要理性看待的是,手术并非适用于所有肺癌患者,过度恐惧手术和一味追求手术都是错误的。面对治疗决策,患者及家属应遵循以下原则:
医患沟通要完全:充分听取医生的专业意见,理解手术的具体作用、可能的风险以及个体化的适应情况;
家庭共识要一致:召开家庭会议,达成内部一致意见,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与决策协助;
个体心态要调整:患者本人需调整心态,树立信心,克服恐惧或盲目追求手术的情绪,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应对治疗。
总的来说,肺癌手术作为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在于为符合条件的患者带来生存期延长与生活质量提升的双重获益。患者及家属在决策过程中,应理性看待手术的适应性、风险与获益,充分信任并积极配合医生团队,共同制定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徐文红教授——积极反馈症状,及时排查不良反应
肺癌治疗百花齐放,患者如存在手术禁忌的情况,靶向、免疫、放化疗等综合手段同样能帮助实现长生存效益。
非手术患者属于“带瘤生存”状态,此时,全病程管理的核心在于通过以下三点,有效遏制肿瘤的发展和复发转移:
剔除病因、重建生活方式
提高免疫力、做好康复计划
在化疗、放疗、靶向免疫等治疗的不同阶段,增强自身免疫至关重要。
调整心态、积极进行医患沟通
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与良好的社交支持同样不可或缺。学习冥想、正念等心理调适技巧,保持与家人开放、真诚的沟通,及时与医生互动,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及随访计划,积极参与到自我健康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患者需要树立“我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观念,以平和的心态接纳病情,主动规划并执行全程治疗计划,旨在实现与肿瘤的和谐共处,追求长期、高质量的生存。
问题三:肺癌术后有哪些生活禁忌?在营养、康复问题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胡坚教授——术后康复管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与治疗背景进行个性化调整
早期肺癌术后患者
对于接受四S标准化治疗(胸腔镜、机器人、自然腔道手术、快速康复)的早期肺癌患者,尤其是采用日间手术或周末手术模式的个体,康复策略侧重于“动”而非“养”。鼓励患者多咳嗽、多活动,以促进肺部机能的快速恢复。这种积极的康复方式有助于患者在术后短时间内(如48小时内出院,一周内可复工)恢复正常生活,从事轻度工作如办公室工作等。强调积极心态的调整,避免因预期过长的恢复期而产生心理负担。
局部晚期或不可手术转化患者
对于经过新辅助治疗后实现手术可能性的局部晚期或不可手术转化患者,由于术前治疗对体力的影响较大,其术后康复需给予高度关注。家庭成员应共同参与,建立数字化术后康复理念,利用APP等工具实时监测患者状态,便于医疗团队及时进行干预。康复过程中,需密切留意可能出现的急症,如栓塞性等并发症,并进行针对性的饮食与活动指导。
总的来说,既要注重生理功能的恢复,也要关注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的提升。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指导、合理的营养搭配以及数字化康复工具的应用,助力患者顺利度过术后康复期,实现全面康复。
徐文红教授——营养与运动缺一不可
肺癌患者在术后进入居家康复阶段后,全病程管理和康复成为关键,这需要结合线上、线下资源,如胡坚教授提到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康复过程的实时反馈与全程跟踪。在长期的康复过程中,营养与运动作为两大核心要素,需特别关注。
癌症患者由于其肿瘤细胞偏好利用葡萄糖(糖酵解)供能的特点,即“癌细胞喜欢吃糖”,因此在营养康复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低碳饮食:控制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避免血糖波动过大,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在适宜范围内;
高蛋白、高脂肪饮食:优先选择富含优质蛋白质和健康脂肪的食物,以满足机体修复及功能维持所需;
补充微量元素:确保摄入充足的微量元素,以全面恢复和维持身体的营养状况;
监测血糖:定期监测血糖水平,根据监测结果动态调整饮食结构,确保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在康复初期以肺部康复为主,随着病情好转,居家患者应逐步开展全身性、有氧为主的康复活动,如散步、快走,乃至慢跑。此外,结合抗阻训练以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
弹力带训练:进行上肢及胸部的呼吸体操,促进胸廓运动,改善肺功能;
辅助器械锻炼:利用四肢联动机、划船器等家庭健身设备进行锻炼,既能增强上肢力量,又能提高心肺耐力。
图片来源:摄图网
觅友提问:高分化肺腺癌ⅠA期,基因检测后有突变靶点,需要吃靶向药吗?
对于处于早期阶段且具有高分化特征的肺腺癌患者,其病理类型属于恶性程度较低、预后较好的类别,通常遵循以下原则:
仅有一处病灶、无其他危险因素(如胸膜侵犯、脉管浸润、微乳头状结构等),现行临床指南并不建议使用靶向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存在多发结节、显著危险因素的少数病例,虽然现有适应症尚未涵盖此类早期患者,但全球范围内正在进行相关临床研究以探索靶向药物在这一群体中的应用价值。在研究背景下,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可能有机会参与临床试验,接受靶向药物治疗。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实践的发展,靶向药物在早期肺癌治疗中的角色可能会有所变化,但现阶段应以个体化评估和循证医学指导为原则,谨慎考虑其应用。
觅友提问:微浸润腺癌手术后11个月,出现肋骨疼痛并伴有胸闷症状,复查CT显示肺部没问题,请问疼痛该如何缓解?
术后11个月突发的疼痛可能与手术操作无显著关联,需考虑是否存在肩周肌群和胸廓肌活动不足或局部粘连等情况,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后期疼痛加剧,建议患者进行自我评估,查明是否有局部炎症、刺激或牵拉等引发疼痛的诱因。
建议采取以下综合措施进行缓解:
热敷:对疼痛区域进行适当的热敷有助于舒缓肌肉紧张和减轻疼痛感;
胸廓扩张训练:进行特定的胸廓扩张练习,有助于改善呼吸功能,缓解胸闷,同时也有助于预防或减轻由于肌肉萎缩或粘连导致的疼痛;
肢体训练:持续进行肩周肌群及上肢的适度运动训练,强化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防止因缺乏运动而导致的疼痛;
按摩疗法:定期进行按摩,有助于放松肌肉,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局部疼痛;
全身性训练: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加入全身性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如散步、游泳或轻量级器械训练,以全面提升身体健康状况。
建议患者出现疼痛及时回医院接受专业评估,以排查可能存在的其它病因。日常综合运用上述康复策略,可有效管理术后疼痛与胸闷症状,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图片来源:摄图网
觅友提问:我是胡坚主任的病人,通过胡主任的帮助已经实现4年生存。肺腺癌,已经做过两次手术,存在基因突变已经轮换两种靶向药。目前肺叶上还是有很多磨玻璃结节,这种情况要怎么办?
鉴于患者已接受两次手术,应尽量避免进行第三次手术。手术次数越多,对肺功能的损伤越大。对于该患者,理想的治疗路径应围绕以下两个核心目标展开:
尽量避免手术:在不影响疾病管理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护肺功能。
早期干预与全程化管理:采取措施阻止病灶进展,力求实现病灶的长期稳定,达到“带瘤生存”的状态,即与磨玻璃结节和平共存,而非追求彻底根治,以保障患者长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限。
觅友提问:肺癌术后患者在家里如何进行肺部护理?
家庭护理建议在前面有简单提到,这边我们就说一下如何实操:
肺功能康复训练
核心在于坚持进行有效的呼吸训练与咳嗽练习。患者应采用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即腹式呼吸法,具体步骤如下:
- 吸气时,通过嘴巴深吸气,使腹部鼓起;
- 呼气时,缓慢地通过鼻子呼出,同时腹部逐渐收缩;
- 保持呼气时间略长于吸气时间,以利于胸廓充分扩张和肺功能恢复。
另外,还可以进行胸廓扩张训练,包括深吸气至极限后短暂屏气,再迅速呼出。患者可参考网络视频或相关医疗网站提供的指导进行正确操作。
全身性有氧运动
有助于提高心肺耐力和整体康复效果。针对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初期可设定较低的目标,如每天走300米或500米。随着身体状况改善,逐步增加行走距离,可参照“六分钟步行试验”指标进行评估和调整。理想情况下,逐步提升至能在六分钟内行走更远距离,如从500米增至600米、700米甚至800米。
呼吸体操与肌群锻炼
增强胸廓周边肌群力量,特别针对肩颈部及上肢的前屈、后伸和扩胸动作进行训练。在做体操时,需紧密结合呼吸节奏,确保动作与呼吸协调一致,以达到最佳锻炼效果。
中医穴位按摩
辅助肺功能康复。患者可自行揉按有助于肺脏健康的特定穴位,如迎香穴、膻中穴、云门穴和中府穴等,通过刺激经络穴位来促进肺功能的整体恢复。
►►►
审稿专家
胡 坚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主任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oracic Surgery(美国AATS)委员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肺癌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常委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理事/胸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癌医学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业委员会常委
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评审中心评审专家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课题负责人
浙江省医学会胸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浙江省预防医学会肺癌预防与控制专委会主任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肺癌防治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肺癌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食管癌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手汗症专家组主任委员
国家卫生应急处置指导专家
浙江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肺部肿瘤诊治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浙江省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PI)
徐文红 教授
甘肃达尔健康复医院院长
甘肃省领军人才
美国IFM功能医学医生资质认证
中国乳腺癌康复的开拓实践者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运动康复专委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肺部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常务委员
甘肃省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
甘肃省康复医学会肿瘤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在甘肃省肿瘤医院深耕临床25年,探索出肿瘤整合式康复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2000年主持的乳腺癌康复项目获国家“卫生部十年百项推广项目”,在全国近20个城市推广应用,其成果使数万例乳腺癌患者获益。
后又致力于消化道肿瘤和骨肿瘤的康复,获省部级奖4项、 出版专著3部(主编) 、拍摄宣教片2部。
2005年获“甘肃省十大杰出青年 ”、2012年获“甘肃省 陇原青年人才 ”、2013年获“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
上一篇:吃素消瘦 “四神粥”可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