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11 岁男孩小宇(化名)的身体变化,让父母半个月内愁白了头。原本身高 1 米 4 的他,半年前还能背着书包跑跳,如今放学回家就蜷在沙发上,校服套在身上像挂了个空布袋,手腕细得能被妈妈单手圈住。称重时电子秤的数字定格在 15 公斤 —— 这比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 3 岁儿童平均体重还低 2 公斤,相当于普通书包的重量。
“孩子总说肚子胀,饭吃两口就推碗,夜里还老抓屁股哭。” 小宇妈妈的话里满是自责。就医后,儿科医生发现小宇除了消瘦,眼结膜还泛着苍白,初步怀疑是寄生虫感染。粪便检查结果让诊室气氛凝重:显微镜下不仅检出蛔虫卵,还有大量鞭虫卵;进一步肠道镜检查时,医生从他肠腔内取出一条 13 厘米长的活蛔虫,还清理出十余条米粒大小的鞭虫。
“这些寄生虫就是‘肠道吸血鬼’。” 主治医生解释,13 厘米的蛔虫每天能消耗孩子摄入的三分之一营养,尤其抢夺蛋白质和维生素;鞭虫则会钻进肠黏膜吸血,引发慢性炎症,导致营养吸收功能大幅下降。双重侵蚀下,小宇即便勉强吃饭,营养也会被寄生虫截留,这才出现半年内暴瘦 20 多斤的极端情况。
目前小宇已完成首轮驱虫治疗,粪便中虫卵数量显著减少,最近两天能主动吃一碗面条了,体重也回升了 0.5 公斤。医生特别提醒,儿童寄生虫感染多藏在细节里:玩泥土后没洗手就抓零食、生吃未削皮的草莓、喝未经煮沸的生水,都可能让虫卵入口。家长需做好三件事:饭前便后督促孩子用肥皂洗手 30 秒以上,水果必须削皮或盐水浸泡,肉类、海鲜彻底煮熟;若发现孩子突然消瘦、反复腹痛、睡眠时抓肛门,别误以为是 “挑食”,需及时做寄生虫筛查。
这场危机也给家长敲响警钟:寄生虫感染并非 “老问题”,卫生习惯的疏忽,随时可能让孩子陷入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