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出自《论语・乡党》,是孔子对饮食的主张,如今常被误解为 “越精细的食物越好”。而当下健康风潮里,“多吃粗粮” 成为共识,有人便觉得古今饮食理念相悖。其实不然 —— 作为研究饮食文化四十余年的从业者,我深知这两种说法看似对立,实则是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对 “健康饮食” 的精准诠释,核心都是 “因时制宜、适口益身”,并无矛盾可言。
先说说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的真正含义。春秋时期,生产力低下,粮食加工技术简陋。当时的 “精粮”,不过是将粟、麦等谷物去除外壳、舂去粗麸,比带着杂质的 “粗粮” 更易咀嚼、消化;“脍不厌细” 则是把肉切得更碎,一来古代无冷藏设备,细切能让肉更易入味、防腐,二来也能减轻肠胃负担 —— 要知道,那时人们多从事田间劳作,体力消耗大,需要易消化的食物快速补充能量。而且,“不厌精” 并非 “只吃精”,孔子还强调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意思是肉再多也不能超过主食,这与现代 “均衡饮食” 的理念早已相通。
再看如今为何推崇粗粮。现代社会,粮食加工技术早已今非昔比。精米白面在加工中,会去掉富含 B 族维生素、膳食纤维的麸皮和胚芽 —— 比如 100 克糙米加工成精米后,膳食纤维会从 3.5 克降至 0.3 克,维生素 B1 流失近 80%。而现代人久坐少动,肠胃蠕动减缓,精制食品吃多了易引发便秘、血糖波动等问题;粗粮中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延缓血糖上升,正好弥补了精制饮食的短板。但这并非说 “只吃粗粮”,而是 “粗细搭配”—— 比如用 “二米饭”(大米 + 小米)代替纯白米饭,用全麦面包搭配鸡蛋,既保留了精粮的细腻口感,又融入了粗粮的营养优势,这正是对古代 “适度” 饮食智慧的延续。
细究起来,古今饮食理念的核心从未变过,都是 “适合当下的生活方式”。古代人缺的是 “精细加工的条件”,所以追求 “精” 以保证消化与能量;现代人缺的是 “天然营养的补充”,所以追求 “粗” 以平衡代谢与健康。就像孔子推崇的 “八不食”(如 “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强调的是饮食要讲究新鲜、合时,这与现在我们说 “吃应季粗粮”“现做现吃”,本质上是同一个道理。
如今很多人把 “精” 和 “粗” 对立起来,其实是走进了误区。比如有人觉得吃粗粮就得啃硬邦邦的窝头,其实不然 —— 我们可以把燕麦打成糊、把紫薯做成泥,让粗粮既保留营养,又有细腻口感;也有人觉得 “食不厌精” 就是顿顿山珍海味,却忘了古代 “精” 的前提是 “食气”(主食为主),而非铺张浪费。真正的饮食智慧,从来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根据自身需求灵活调整:老人孩子消化弱,可多吃 “细作粗粮”(如小米粥、玉米糊);年轻人代谢快,可适当增加 “粗加工精粮”(如全麦馒头、杂粮饭)。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是古人在生产力有限时的健康选择,“多吃粗粮” 是现代人在加工过度时的营养平衡。两者看似不同,却共同指向 “饮食为身体服务” 的本质。如今我们谈饮食,既要传承古代 “适口益身” 的理念,又要结合现代科学,让 “精” 与 “粗” 各得其所 —— 这才是饮食文化真正的传承,也是对 “健康” 二字最鲜活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