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的第 5665篇文章
中医常说“豆为肾之谷”,豆类与肾脏关系密切,既是肾病患者重要的饮食选择,又暗藏诸多禁忌。今天结合中医典籍记载,聊聊红豆、绿豆、黄豆、白扁豆、黑豆这五种豆子,在肾病调理中的“正确打开方式”。
1. 黄豆:高嘌呤需警惕,痛风患者要少吃
中医记载
黄豆在《神农本草经》中被提及“益气润肌肤”,但因其性偏温、嘌呤含量高,《本草求真》中也提到“若脾胃虚寒、肾功能弱者,多食易生湿滞”。
黄豆的高嘌呤特性会加重肾脏代谢负担,嘌呤代谢产生的尿酸可能引发痛风。
建议
肾功能不佳或尿酸偏高者,减少黄豆及浓豆浆、豆腐泡等加工品摄入,偶尔吃嫩豆腐(水分多、嘌呤低)需严格控量。
2. 绿豆:解药又解暑,服中药时要避开
中医记载
《本草纲目》称绿豆“解诸毒,治消渴,利小便”,是典型的“药食同源”之品,能清暑利湿、解毒利尿。但绿豆性凉,且《本草经疏》提到“能解金石、草木诸毒”,包括中药药效。
提醒
正在服中药的肾病患者,绿豆汤与中药需间隔1-2小时;未服药者,夏天少量饮用可解暑,但脾胃虚寒者别多喝。
3. 红豆(赤小豆):祛湿消肿好帮手,肾病水肿可常用
中医记载
赤小豆在《名医别录》中被描述为“主下水,排痈肿脓血”,《本草纲目》更明确其“消水肿、健脾胃”的功效,尤其适合水湿内停的肾病患者。
经典吃法
赤小豆搭配鲤鱼或鲫鱼煮汤(不放盐),正是遵循中医“利水而不伤正”的原则,既能补充蛋白,又能促进水肿消退,提升血浆白蛋白水平,是肾病水肿的经典食疗方。
4. 黑豆:解毒护肾,肾功能衰竭患者可尝试
中医记载
黑豆被誉为“肾之谷”,《本草汇言》记载其“能润肾燥、降虚火、解毒秽”,《本草纲目》也提到“黑豆入肾功多,故能治水、消胀、下气”。
上海名中医郑平东教授常在处方中加入30克黑豆辅助治疗肾功能衰竭,正契合其“解毒护肾”的特性,且对尿酸影响较小。
5. 白扁豆:解暑祛湿,怕冷、腹泻患者的“替代选择”
中医记载
《本草纲目》称白扁豆“止泄泻,消暑,暖脾胃”,其性温平和,不同于绿豆的寒凉,更适合脾胃虚弱者。
对肾病患者而言,它虽不常用,但:
大便稀溏者,可借其“健脾化湿”之功调理肠胃;
怕冷、不耐绿豆寒凉者,可用它替代解暑,兼顾祛湿与温性。
总结:肾病患者吃豆“避坑指南”
“豆为肾之谷”,豆类对肾病患者意义特殊,但需分清宜忌:
少吃/慎吃:黄豆(高嘌呤)、过量绿豆(解药);
推荐吃:赤小豆(消肿)、黑豆(解毒);
对症吃:白扁豆(腹泻、怕冷者)。
豆类终究是食疗辅助,具体吃法需结合病情,最好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食用
作者: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孙成力
上海市曙光医院 何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