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过后,暑气渐退而凉意渐起,昼夜温差增大,但是白天依旧比较炎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秋老虎”。那么这一时期的养生有哪些注意事项呢?近期,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时令节气与健康”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许云进行了介绍。
01
秋冻要“该捂捂、该冻冻”
处暑代表暑气将去,这个时间段就标志着炎热的三伏天即将结束。虽然在我国有些地方还会出现高温短期的回调,但是绝大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出现昼夜温差增大、气温下降的现象。另外,上班族在办公室、出行时在交通工具上会有空调开放,这些都会产生一些外寒。所以这一时间段,适当的“秋冻”,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耐寒力,促进心血管健康。
但“秋冻”要“该捂捂、该冻冻”,即有些地方要捂,不能露在外面。尤其要重视几个位置:肩部是肺经循行的重要部位,穿衣不可露肩。腰腹是十二经络循行,以及奇经八脉循行的主要部位,也是我们阳气之所在。随着外部气温的下降,体内的阳气也在逐渐衰减,因此,此时要护好腰腹。另外,对于免疫力较低、体弱的老年人,要增加衣物,而不是简单的追求“秋冻”,适当的保暖才是正确的选择。
02
秋乏有两种原因
在处暑时节,容易出现两种状态的秋乏。一种秋乏是气虚型秋乏,这类人容易产生乏力、气短、出虚汗等,越困越睡不着觉的状态。推荐食用黄芪、黄精、西洋参,及其他补气的药食,如山药,可以补气血,缓解秋乏。
还有一种是痰湿型秋乏。痰湿型秋乏者,一般情况下皮肤偏油腻,容易出现腹型肥胖、大便不畅等表现。推荐食用枇杷、萝卜、陈皮、茯苓这些可以健脾化湿的食材或者药材。同时,推荐睡“子午觉”,即在中午11点到1点钟这个时间段,睡15~20分钟,可以很好地起到缓解大脑疲劳、改善秋乏的作用。
03
穴位按摩能缓解秋乏
穴位按摩也可以缓解秋乏。对于成年人来说,推荐手腕上的太渊穴,取穴时将两手虎口自然交叉,食指所对应的桡侧有个小凹陷,按揉凹陷处有酸麻胀痛感,即是该穴。另外还有一个穴位是神门穴,在腕横纹的小指一侧,腕横纹肌腱上的凹陷处即是该穴。按摩时,可以用一只手的食指和拇指在这两个穴位上进行轻轻按揉,感到手腕有酸麻胀痛感为佳,按揉3~5分钟再换对侧手。按摩此穴有补益心气,提神醒脑的作用。
对于孩子来说,推荐三个小动作。一是耳为宗脉之所聚,可用剪刀手姿势,来揉搓孩子的耳根。二是把食指放在耳尖下三角窝的位置进行点按,10次以上即可,把手提起来,拉住两个耳尖,向上提拉,直到耳尖发热为止。第三是刺激耳垂,耳垂先用拇指和食指按揉10次以上,然后再向下提拉耳垂,到耳垂发热为止。这三个动作可以帮助孩子提神醒脑,更好地应对即将到来的开学季。
记者 || 燕声
编辑 || 颜红波
校对 || 郑春华
审核 || 董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