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确诊就是生命倒计时?提醒糖尿病患者:别低估4种并发症风险
创始人
2025-08-26 14:43:08
0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糖尿病都控制住了,为啥还说我有危险?”一位超市收银员在复查时不解地问。

很多人对糖尿病的理解,还停留在血糖数字的高低,却忽视了它背后更隐蔽、更致命的风险。糖尿病真正让人担忧的,并不是血糖本身,而是它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头号威胁,高血糖环境会让血管内皮长期受到损伤,血液里的脂质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血液变得黏稠,血管管腔逐渐变窄,心梗和脑梗的风险大幅提高,问题在于,这种血管损伤没有明显症状,人们常常在毫无准备时遭遇突发事件

更可怕的是,糖尿病患者的疼痛感知能力下降,心绞痛等典型症状可能并不明显,导致病情容易被延误。

很多人以为血糖控制正常就能高枕无忧,但实际上,即便血糖在合格范围,长期积累的微小损伤依然在不断侵蚀血管。

心脑血管事件一旦发生,后果常常是不可逆的,这说明,糖尿病人要看的绝不仅是血糖,还要把血压、血脂、血管健康纳入日常管理。

糖尿病肾病被称作“沉默推手”,是因为它往往在没有明显症状时已经开始进展,肾脏作为过滤器,长期暴露在高血糖环境下,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升高,基底膜增厚,滤过功能下降。

早期可能只是在尿液里出现少量蛋白,几乎察觉不到异常,等到症状明显时,往往已经进入中晚期,最终可能发展为尿毒症

糖尿病肾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隐匿性和不可逆性,一旦进入肾衰竭阶段,就需要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很多患者把关注点放在降糖药上,却忽视了对肾脏功能的定期监测。

这种错位认知让无数人错过了早期干预的机会,肾病不等于死亡判决,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它确实意味着更紧迫的健康倒计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人失明的重要原因,眼睛里的微小血管对高血糖极为敏感,血管壁会逐渐变脆,出现渗漏、出血,甚至新生异常血管。

这些新生血管不仅脆弱,还可能导致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起初只是看东西模糊、视野有黑点,很多人以为是老花眼或用眼过度,往往忽略了真正的病因。

等到失明风险来临时,已经很难逆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普遍的高风险问题。

它提醒人们,血糖并非单纯影响代谢,它渗透到身体最精细的组织结构,眼睛的问题不仅是生活质量下降,更意味着身体微循环系统全面受损。

糖尿病患者每年一次眼底检查,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自我保护手段,但很多人没有养成这样的习惯。

糖尿病足被称为最棘手的并发症之一,长期高血糖会损伤神经,使下肢的感觉变得迟钝,小小的擦伤、破皮,患者可能毫无察觉。

与此同时,血管病变导致下肢供血不足,伤口愈合能力下降,结果就是轻微创口也可能演变成难愈合溃疡,严重时需要截肢。

糖尿病足不仅仅是身体的痛苦,更是心理的沉重打击,它带来的功能障碍,会让人生活自理能力急剧下降。

更重要的是,它往往意味着全身血管状况已经恶化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很多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血糖数字,却忽略了双脚的保护。

每天检查双脚,看有无破口或感染,其实比单纯依赖药物更能延缓并发症的发展。

很多人有一种误解,认为糖尿病的危害来自血糖高本身,事实是,高血糖只是导火索,真正致命的是并发症。

心梗、脑梗带来的是突如其来的死亡风险;肾病意味着长期透析的艰难;视网膜病变可能剥夺视力;糖尿病足让人失去行动自由。

这些问题并非一夜之间出现,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忽视日常管理,就是给这些并发症留下发展的机会。

并发症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常常相互影响,肾病会加速心血管风险,视网膜病变往往伴随肾脏损伤,糖尿病足的出现也说明全身血管已经严重受损。

换句话说,一旦出现一种并发症,往往意味着其他并发症的风险也在升高,这就是为什么糖尿病被称作“全身性疾病”,它并不局限于某个器官,而是全面打击。

很多人把糖尿病看成单纯靠药物控制的病,事实上,生活方式管理在并发症预防中更关键。

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保持睡眠,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才是真正延缓并发症的基础。药物固然重要,但药物只是帮身体控制数字,生活方式才能真正保护器官功能。

为什么很多人明知道糖尿病危险,却依旧不重视并发症?

原因在于并发症来得慢,初期没有痛感,容易让人掉以轻心,但真正的健康智慧,在于看见那些“未显现的风险”。等到症状明显时,往往已经走到不可逆的地步,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防守。

糖尿病患者能不能靠自己避免并发症?

答案并不是绝对的“能”或“不能”,但可以肯定的是,早期干预和长期管理能显著降低风险。

定期体检,监测心脏、肾脏、眼底、双脚,不仅能早发现问题,还能通过调整生活和治疗方案延缓病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吕程,蒋升.维生素D与1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OL].中国全科医学,1-6[2024-12-23]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一个让你「易胖难瘦」的原因,很... 今年“国家喊你来减肥”的话题火遍全网,不少朋友都加入了减肥的队伍。 有朋友说:为了减肥,每天早起跑步...
特朗普表示希望尽快访华,外交部... 8月26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主持例行记者会。 法新社记者提问,美国总统特朗普周一表示,他希望今年年...
透析患者的隐形敌人:营养不良的... 透析患者的隐形敌人:营养不良的真相与对策 你是不是也听说过,透析患者需要特别注意饮食?但你知道吗,很...
此“牛”非彼牛,为何股民感叹牛... 极目新闻记者 吕少峰 26日,沪指逼近3900点,创业板指涨3%,全市全天成交额3.18万亿,较上个...
调查发现:最伤害胰腺的行为,不...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
66岁男子查出糖尿病,每天吃蒸...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
医生发现:经常吃香蕉的人,不出...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
博士茶馆“本草元宇宙”杨苓总裁...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与健康养生热潮交织的时代,博士茶馆“本草元宇宙”以其独特的品牌理念和创新的营销模式脱...
原创 吃... 我跟你说啊,我最近发现个特有意思的事儿 —— 之前总听人说 “不吃早餐能省热量”,结果我试了半个月,...
原创 “... 导语:“补药一堆,不如秋菜一把”,立秋后,这3种秋季“冠军菜”要多吃,润燥又营养! 立秋后,经过二十...
原创 美... 备受瞩目的美网超级混双比赛已经正式拉开帷幕。今年,组委会推出了全新的混双赛事,引入了令人惊叹的100...
普瑞眼科20周年丨武汉普瑞眼科... 想通过近视手术摘镜的朋友在做完术前检查如符合手术指标,医生会给开一些术前和术后用的眼药水,你知道这些...
多囊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南昌贡方... 总有女性朋友反复来问——“我这月经怎么老是不准啊?”、“脸上痘痘老不好”、“备孕好久没动静”… 原来...
高血糖吃什么能降下来?2025... 高血糖已成为困扰全球数亿人的代谢难题,从偶尔的血糖波动到确诊糖尿病,每一步都可能伴随着乏力、口渴、视...
一旦确诊就是生命倒计时?提醒糖...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
年纪轻轻高血压,当心这种疾病!... 很多人的高血压,其实是肾血管疾病? 答案竟然是:是! “尤其是儿童高血压,往往是继发性的,通常都不是...
2025年权威发布:玛仕度肽安... 引言:长效减重市场迎来“安全革命” 2025年,全球肥胖问题持续加剧,长效减重产品因“便捷性”与“持...
【超全】医生经常让忌口的“辛辣... 就医看病,很多时候医生会嘱咐一句“忌辛辣”,这时候如果简单地将其等同于辣椒,可能会给病情恢复带来不少...
无糖甜味剂到底有益还是有害 超市货架上,“零糖零卡”的饮料越来越多,它们被贴上“健康”“减肥友好”的标签,成为许多人替代含糖饮料...
【健康夏津】想长寿,睡前三不宜...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对人们的健康和寿命起到了主要作用,剩下的是遗传、社会因素、医疗条件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