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汤在《伤寒论》里面有2条,在《金匮要略》里面有3条,一共是5条。《伤寒论》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记载:“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记载:“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那么,这个方子治什么病呢?小建中汤可以治疗中焦气虚寒凝的疼痛,就是虚寒性胃痛。虚寒性胃痛,寒性不明显,是气虚带有微寒的胃痛。
小建中汤的组成,值得研究的地方就是桂枝汤加重了白芍的用量,又加了饴糖:建中即桂枝汤,倍芍加饴绝妙方。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组成。在小建中汤中,将芍药的用量增加了一倍,又加了饴糖。这个方子用了桂枝汤的外调和营卫作用,调和脾胃的功能。
小建中汤为什么加一倍芍药呢?芍药一般用白芍。芍药在这里面的作用是疏肝健脾,加量就是加重了疏肝健脾的作用。曹颖甫先生说,小建中汤加一倍芍药,就把小建中汤变成了舒肝健脾之剂。
饴糖甘甜,能补虚健脾、缓急止痛,在这个方子里的作用是补虚的。饴糖是什么呢?有人说是高粱饴,更多的人认为就是麦芽糖。如果没有饴糖,这个方子就不叫小建中汤,而是桂枝加芍药汤,属于桂枝汤类方。曹颖甫先生对这个方子解释:桂枝走动脉,芍药走静脉,也就说小建中汤是改善局部循环的方子,之所以加大芍药用量,就是要加快静脉的循环,起到止疼作用。这种说法带了一点儿现代医学的认识。
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都可以治疗虚劳里急。黄芪建中汤治疗的是“虚劳里急诸不足”,小建中汤治疗的是“虚劳里急”。黄芪建中汤相比小建中汤多了“诸不足”3个字。“诸不足”是指五脏六腑的气都不够,气虚程度远远大于小建中汤证,包括心、肺、脾、肾、肝等脏腑的气不足。因此,黄芪建中汤比小建中汤的应用范围大,小建中汤仅限于治疗中焦的“虚劳里急”,黄芪建中汤可以治疗五脏六腑的“虚劳里急”。这里的“里急”,包括气血不足,中焦寒凝引起的疼痛、痉挛,以及说不清楚的痛苦。也许这样理解,就把黄芪建中汤的应用范围、作用就更清楚一些。
有小建中汤,也有大建中汤。大建中汤由蜀椒、干姜、人参组成,可以治疗“大寒痛”,也就是现代说的急腹症(如肠梗阻等),其病气虚寒凝的程度远远大于小建中汤证。当然这样的急腹症今天很少会找中医治疗,但是它的配伍方法还需要我们认真地学习与理解。(作者系全国名中医,本文由陈思羽、李龙信整理)
责编:韦永柔
审核:李伟强
终审:杜海燕